
来源:中华粮网
当农民把把收获的优质小麦拉到粮库准备“卖高价”时却被告知,因为他的麦子品质差,只能按照普通小麦的价格收购。既然是优质麦,怎么卖不上高价呢?面对这样的结果,农民有点想不通。
有关部门调查显示,2005年我国优质强筋小麦品质大幅下降,尤其是面团稳定时间和湿面筋含量两项重要指标差距较大,这使得国内符合标准的优麦数量大幅减少。今年我国优质强筋小麦品质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小麦收获季节出现持续大范围降雨,小麦收割延迟,阴雨天气也不利于小麦晾晒,导致小麦品质出现下降。二是小麦品种繁多,各品种小麦处于混种的局面,导致各品种小麦之间相互交叉授粉,引发优良小麦品种迅速退化。三是优质小麦种植不仅长期没有改变混种局面,混收状况也普遍存在,使得小麦品质严重不稳定,制粉企业使用国产优质小麦较为谨慎,优质小麦与普通小麦的价差较小。
优质麦,为啥难卖“优质”价
河北省小麦专家顾问组组长、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所李晋生研究员认为,与普通小麦相比,优质麦因为特定的用途对其品质的要求更为严格。一旦因为品质满足不了企业的要求,自然就很难卖出“优质”价了。那么又是哪些原因造成了优质麦不“优质”呢?
首先,农民选择品种不对路。不同的食品加工也需要不同的优质品种,如果优质小麦品种选择不对路,不能达到专用的目的,就不能称为优质小麦。在这种情况下,农民由于缺乏预先了解市场需求的意识,加上一些供种单位的错误诱导,选错品种在所难免。同时,优质小麦在生长过程中,对气候要求比普通小麦高,气候不宜会严重影响其产量和质量。
其次,管理技术的落后制约了优质麦品质的提高。优质麦的管理技术比普通小麦要求更加严格,更需要科学管理和细心呵护,其对播期、播量、施肥量、施肥种类、浇水时机等都有科学的规定。任何一项出现问题,都会影响优质麦的品质,使之在销售时不能按照优质麦出售。
再是,优质麦种植分散,不成规模,不利于标准化管理,是不能提高优质麦品质的关键。优质小麦要求连片种植,单种、单收、单打、单储,这样才能有效保证优质小麦的品质。就目前来看,在优质麦种植户中,相当一部分仍然采用一家一户式的分散种植模式,一个乡往往种植几个乃至十几个不同的品种,混杂种植,导致品质出现问题。这样生产出来的“优质麦”,收购企业能以普通小麦的价格收购就不错了,以“优质”价出售则是难上加难。
规模化种植是解决问题有效选择
选择适生对路、品质过硬的品种。据河北省农业厅种子总站副站长周进宝介绍,近两年国家为鼓励农民种植优质麦,出台了良种补贴政策,每亩补助10块钱,深受广大农民欢迎。为了促进优质麦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优质专用小麦集中产业带和引导农民种植优质麦,向农民推荐了石新733、衡7228、石家庄8号、8901、9415,京东8号等23个优质麦新品种。这些品种里面肯定就有农民朋友要找的“意中人”。
加大良种配套技术的推广。农民认同良种固然可喜,但良种并不等于一切。有了良种,还必须有良法配套技术的应用,才会使优良品种发挥它应有的优质增产效果。在推广良法种植的问题上,各地涉农部门尤其是农技推广单位责任不小,应根据当地农民的需求,加大良种配套技术的推广普及力度,让优质麦真正发挥在农业增产、增效中的重要作用。
发展优质麦规模化种植。如果生产规模小,种植比较分散,不仅会影响优质小麦的品质,而且影响统一收购、统一调运和以质论价,最终不能达到优质高效的目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单靠农民个人的力量肯定办不到。在推进优质麦规模化种植的过程中,供种单位和收购企业应该多做一些工作。因为他们离优质麦的终端消费市场近,比农民更了解市场对优质麦品种、生产总量的需求,能够为农民选择品种并进行规模化种植提供准确的信息。
中国农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