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年前,河北宽城满族自治县是承德最穷的县,而2005年,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中,宽城不仅能在承德市稳居第一,而且有望进入全省前30名。“这一切离不开一种新型的扶贫开发模式。”宽城县委书记李维告诉记者,正是依靠县外民营企业的资本注入,宽城县才上马了总投资6.4亿元的4个合作项目,奠定了新的发展基础。
帮民营企业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将扶贫方式从过去的单向扶持改为企业投资、贫困地区兴业的双向互动,河北开始探索扶贫开发新模式。
“扶贫攻坚到最后,留下的是最难啃的硬骨头。”河北省省长季允石介绍,2003年,河北省还有252万贫困人口和210万低收入人口,都分布在生态环境恶劣的山区、坝上地区和盐碱干旱区,如果没有大量的资金和项目投入,很难在短期内脱贫。由此出发,省委、省政府积极发动和组织民营企业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带动贫困地区致富的新思路日渐清晰。
河北省工商局为此进行了广泛的招商活动。2003年以来,他们从贫困县收集筛选开发项目1436个,在贫困县较多的张家口、承德、太行山区举办了4次省内外民营企业投资洽谈会,组织了20个省市的4600多家民营企业到河北投资兴业。截至目前,已签订投资合同238个,投资金额101.06亿元。到2005年10月底,有176个项目建成投产,每年可创产值116.88亿元,上缴税费3.76亿元。
“这种扶贫新模式,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民营企业和贫困地区双方的积极性,实现企业资本、技术优势与贫困地区的资源、劳动力优势的有效对接。”连续多年为民企和贫困地区牵线搭桥的省工商局局长钱晓钟体会颇深。在涿鹿县,一家民营企业投资兴建了以提取甜菊糖为主导产品的工厂,将该县的甜叶菊种植基地由1400亩扩展到1万多亩。订单种植甜叶菊,使当地农民每亩收益由四五百元提高到了1400元。
在贫困地区创业尝到甜头后,许多民营企业进行了二次投资。唐山国丰钢铁有限公司在投资2.8亿元基础上,又在宽城县投资2亿元扩大再生产。
新的扶贫开发模式,搭起了民营企业与贫困地区长期互利合作的平台。目前在河北,已有600多家民营企业与贫困地区的政府部门或项目单位建立了经常性联系,交流合作范围从单一的项目投资扩大到劳务输出、技术引进、培训交流等多个方面。(记者王方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