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技术专栏 >> 内容阅读
她教会农民怎样种蘑菇——城口县科技特派员孙晓红
来源:种子网           2006年01月22日   阅读:

科技日报   编者按:“科技特派员”一词,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在亿万农民中传扬开来。作为一种制度,就是农业科技人员作为特派员,带着技术、带着资金、带着市场观念,到农村去转化科技成果、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与农民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实体,创建解决“三农”问题、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新的机制和体制。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一段时间以来,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技推广队伍“网破、线断、人散”,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迟缓,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距离越拉越大,使“三农”问题日益突出。新时期、新阶段,科技服务“三农”的路怎么走?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闯出了一条新路。科技特派员,短短几年,不仅发展了一方经济,致富了一方百姓,科技人员高兴、农民打心眼里欢迎。更重要的是,它带来了农村的机制和体制的变革。   孙晓红,女,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园艺系,在四川省成都市鑫星开发公司工作。2003年被成都市表彰为优秀科技工作者,2004年被重庆市城口县政府委派为科技特派员,驻城口县万统公司工作,当年即被表彰为县优秀科技特派员。2005年,孙晓红又被选派为重庆市科技特派员,在城口县创办了万统野生食用菌仿生栽培推广中心。孙晓红在新的岗位上不畏辛苦,积极深入农村基层第一线,为城口县野生食用菌产业发展,为老区农民脱贫致富,为促进城口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做出了积极贡献。   来到城口这个偏远的革命老区后,孙晓红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深入调查研究,探讨如何开发好野生资源,带动老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城口县位于重庆市东北角,幅员329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675m。当地雨量充沛,日照较足,属亚热带山地气候,野生资源十分丰富。在调查中,孙晓红发现城口山区遍布着野生食用菌,有着巨大的开发前景。于是,她多渠道联系食用菌栽培专家,请他们到城口实地考察、论证,由此确定城口县具备野生食用菌栽培条件,开始引进栽培项目。   但在实施过程中,孙晓红遇到了很大的困难。由于城口地处边远山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怕担风险,对孙晓红一开始持怀疑态度。有人嘀咕着:“一个城里来的女同志能做什么,能有多大能耐?”面对村民们的不信任,孙晓红没有灰心。她早出晚归,进村入户与农民交谈。她从野生食用菌的品种到市场行情,从生产到销售,方方面面,一样一样算给农民听。渐渐地,村民们心里起了变化,对孙晓红开始有了新的认识。   在孙晓红的耐心引导下,村民们对野生食用菌栽培产生了兴趣。但他们没有经验,缺少技术。因此,如何让农民掌握栽培技术又成了孙晓红最关心的问题。她上山头、下田间,一遍又一遍地向村民们讲授栽培技术,一次又一次地进行现场示范。从备料、接种、培菌、炼筒、搭建菇棚、管理、销售等过程,孙晓红以产前、产中、产后全程培训的方式,服务到村,培训到户,手把手的教村民。她给每位菇农都留下自己的联系电话,只要菇农一个电话,无论多远,她都及时赶到,为菇农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城口山大坡陡,她每次到菇农家都走得很累。村民们心疼她,让她先休息。但她每次都是先往菇棚里钻,实地了解情况,指导生产。晚上,她还挑灯给村民们上一课,时常忙到深夜。有一次,孙晓红正准备到菇农家指导,她远在成都的女儿因病住进了医院,想妈妈要她回去照顾。孙晓红心里非常难受,但她想到有很多菇农正在等着她,咬咬牙含着泪水毅然赶往偏僻的小山村。   就这样,在孙晓红的指导、帮助下,城口县首批30户示范户栽培野生食用菌获得成功,率先尝到了科技致富的甜头。   在示范户的带动下,城口农民栽培野生食用菌的热情高涨起来。此时的孙晓红又乘势而进,与农民建立起科技示范片,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他们采取资金、技术入股的方式,共同管理,共担风险,共享收益。到2005年10月底,孙晓红已培养示范户84户,在16个镇乡培植种植大户315户,带动了3500户1.4万人脱贫致富。其中明通镇大塘村的丁学忠栽培野生食用菌10万袋,平均每天采菇200公斤,年纯收入达5万余元。   随着农村发展项目逐渐增多,土地日益紧张起来,扩大野生食用菌生产遇到了新的难题。孙晓红又想出新的办法,她利用冬闲田、林下空地、闲置厂房等作生产场地,有效扩大生产规模。在冬闲季节,她指导农户在冬闲田内栽培野生食用菌,亩产菇3000公斤以上,亩增加纯收入4000元,不仅提高了复种指数,同时又改良了土壤,可谓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一举两得。为了把野生食用菌产业做大做强,孙晓红还四处奔波,从福建、上海等地引进了开发资金200多万元,同时,还引进了鲍鱼菇、茶树菇、鸡腿菇、秀珍菇、大球盖菇、姬菇等8个新品种及其栽培技术,建立起基地4320多亩,有力的促进了老区农业结构调整。   如今,城口的农民把孙晓红当成了“财神爷”,每次她到村社,都有很多人围着她问这问那。不少人热情地邀请孙晓红到自己家里吃饭。有人问她:“都市生活那么舒适,为什么来这里吃苦?”孙晓红回答说:“我是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向广大农民传授科学技术是我的使命。(冯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