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人民日报
冯华黄康生
本期关注:蔗糖加工企业
●全国甘蔗种植面积2000万亩甘蔗总产6930万吨
●2004—2005榨季全国总产糖量929万吨其中蔗糖占857万吨
●甘蔗品种的改良对糖业科技的贡献率达60%
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北坡镇的袁马扶种了10多年甘蔗,去年最开心,因为“种蔗种出了‘金娃娃’呀。”老袁去年扩大了种蔗规模,640亩甘蔗平均亩产达8.4吨,加上每吨甘蔗价格比去年高了80元,平均每亩利润能达到1400元,算下来一个榨季的收入可达80多万元。
“这可全靠大华公司的帮助。”袁马扶告诉记者,他和广东大华糖业有限公司签了订单,种甘蔗的良种、化肥、农药、运输等费用都由大华公司先垫付,等到甘蔗收购时再从中扣除,种植过程中的施肥、犁地、打药等都有技术上的辅导,对于种蔗大户,大华公司还免费提供机耕服务。
“以前没有本钱,想多种也不行;而且甘蔗价格波动较大,要冒一定风险的。”袁马扶说有一年甘蔗的收购价只有90多元/吨,许多蔗农连本都没收回来。“现在好了,订单给我们吃了‘定心丸’。”袁马扶和大华公司签的收购甘蔗的保底价为210元/吨,但由于糖价涨幅较大,大华公司从去年11月14日开榨之日起就以每吨280元的价格收购甘蔗,12月20日以后的收购价更是调到了300元。
对遂溪县的蔗农来说,这在几年前是难以想象的。2000年8月,大华公司刚刚涉足糖业生产时,国际国内糖价持续走低,蔗价平均只有135元/吨,种蔗只能保本甚至微亏,很多蔗农都将甘蔗改为木薯、桉树。没有甘蔗,日榨能力达6000吨的制糖企业就像“没米”下锅。
“甘蔗种植是制糖企业的‘第一车间’,只有实行蔗价与糖价联动,让蔗农也享受到二次分配,才能真正解决企业与蔗农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的问题,才能提高蔗农种蔗的积极性。”广东大华糖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华明说,经过一番调查研究,他们提出了“大华靠蔗农发展,大华助蔗农致富”的经营理念,按照“企业+农户+契约+服务”的模式,通过村委会在北坡糖厂蔗区与2万多农户签订了购销合同,涉及生产面积17.2万亩。合同明确规定,无论糖价如何,都以保底价收购,并进行两次结算,即交蔗时按合同定价计蔗款,在交蔗后一个月内以糖价2500元/吨为基数,糖价每增加100元/吨,蔗价每吨向上浮动6元。
在推行订单种蔗的基础上,大华公司强化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力求通过服务来降低蔗农的生产成本。2003年以来,大华无偿投入1519万多元在1.8万亩的基地内修路打井、建排灌沟。还成立了机耕队,凡符合机耕条件的都提供免费机耕。农资配送中心为合同农户提供种苗、肥料、农药和运输四项费用预支,每年免息垫付大笔资金,减轻蔗农的生产负担。
理顺与蔗农关系的同时,大华公司积极引进、推广良种甘蔗。这是因为在蔗糖业中,甘蔗品种的改良对糖业科技的贡献率占到了60%。2001年6月,他们先后与福建农林大学甘蔗研究所等单位签订合作协议,从美国、巴西等国和地区引进新台糖、粤糖等30多个品种进行试验比较,建立糖蔗品种引进———试验示范———种苗繁育———指导推广的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并于2002年11月在遂溪县北坡村创办了9500亩的国家“双高”糖蔗产业化示范基地。基地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深耕、统一良种、统一种植规格。目前,示范基地平均亩产甘蔗达8.4吨,蔗糖含量达14.73%。
“目前大华合同农户的亩产都在8吨以上,含糖量都在14%以上,这些都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过去1吨白糖需要10吨甘蔗,现在只需8吨甘蔗,单这一项就节省了400元的成本。”黄华明算了笔经济账:“帮助合同农户更换良种、传授良法,虽然需要一些投入,但从长远来看,还是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目前,大华公司共带动2万多农户。
《人民日报》(2006年01月22日第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