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内蒙古农机化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树立和落实农机化科学发展观;围绕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以服务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为目标,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通过政策扶持、项目带动、示范引导,加快农机化事业发展。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整体提升全区农机化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积极贡献。具体工作概括为一个目标、两个重点、三个体系、四项措施。
——树立一个奋斗目标
到2006年底,全区计划完成机械化耕地7000万亩、机械化播种6300万亩、机械化收获2300万亩,较上年计划分别提高7.7%、5.4%和9.5%。努力实现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56.5%目标,较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抓好两个重点工作
即:重点抓好主要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和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广。突出解决玉米、大豆、马铃薯、饲草四大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问题,主抓机收薄弱环节,协调耕播收机械化生产,机收作业面积分别达到110万亩、460万亩、130万亩和210万亩。依托四大作物主产区,建立8个左右旗县试验示范区,建设新机具试验示范、农机标准化作业、机械化生产模式培育三位一体功能的机械化生产基地,以点带面,逐步形成四大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带。
精心搞好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广。根据《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农业保护性耕作制度的意见》,在继续抓好农业部14个示范推广项目区和自治区14个试验示范区的基础上,确定额尔古纳市、松山区、武川县、科尔沁区为保护性耕作推广项目旗县,再增加14个试验和示范区,试验示范推广总面积达到650万亩。通过示范带动,构建沙地、草原、农田一体化生态综合防治体系,促进自治区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农牧业可持续发展。
——强化三个服务体系建设
1、安全监理体系
修订完善相关制度,形成以工作制度、法律文书制度、执法程序制度、执法人员行为规范制度以及违规行政处分制度等构成的制度体系。建立安全生产问责制,做到重特大事故责任到人。集中统一开展农机监理系统全员法规制度和专业知识考试练兵,并依此调整人员使用,优化队伍结构。
继续深入开展“文明监理、优质服务”示范窗口活动;组织开展全区行业风气评议活动;推广呼伦贝尔市“农机安全村”建设的经验,与公安、交通协作,共建综合功能的“安全村”示范市;开展文明驾驶员评比活动,树立行业标兵,带动驾驶员队伍建设。
提升计算机装备、利用和管理,实现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联网运行。
2、质量检测监督体系
第一,加速建立健全标准化体系。
第二,加强质量监督员队伍建设。
第三,强化质量监管。
3、科研推广体系
第一,创新机制,增强活力。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带动、市场开放等方式,打破地区和所有制成分限制,建立跨地区、多层次农机科研合作机制,发展产、学、研、推科技协作,集中解决农牧业结构调整中农机新技术、新机具供给不足问题。当前主攻目标是玉米收获、马铃薯播种和联合收获等技术难题。
第二,扩展推广内容,提升服务作用。农机化推广工作不仅要搞好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应用,也要直接参与和引领农机社会化服务,承担积累实践经验、探索发展路子、培育和推荐典型经验,推广农机社会化服务先进模式的职能,达到先进技术推广与先进社会化服务模式推广互相促进,共同推进。
第三,增强紧迫感,加强技术服务队伍建设。针对当前专业技术人员短缺、知识老化、后续力量严重不足的队伍现状,自治区将启动农机管理技术人员“培训工程”。全区统一部署,各盟市分头组织,分工协作,各负其责,做到经费、人员、效果三到位。
——采取四项有力措施
1、运用法规政策手段,促进农机化发展。
2、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促进农机化优化布局。
3、集中力量,解决关键性技术问题。
4、扎实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
提交人:内蒙古农机技术推广站 武凤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