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刚开会决定:扩建现有1万平方米的‘太空作物园’,并争取在国庆之前,让太空蔬菜商场开业。”还未说明来意,李莎艾已兴奋地对记者透露了这样的信息。
深圳种子已两次“上天”
26日上午10时,记者应邀来到深圳太空作物园。走进试种大棚,大如篮球或小如鸡蛋的茄子、迷你太空飞船般的南瓜、能长出“皱纹”的葫芦,依然能在多次“见面”后,还能挑动人的视觉神经。
这些“面有异相”的家伙,是去年9月27日随我国第20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在太空中运行了18天再返回地面的太空蔬菜,也是首批“上天”的深圳种子。而就在这两日,大棚里的“住户”又将迎来“新邻居”——该集团向全市公开征集的豆角、菜心、勒杜鹃和春石斛等15种生物育种材料,已于本月2日搭载我国第21颗返回式卫星成功上空。
深圳农科蔬菜科技有限公司李明总经理告诉记者:“太空育种是集航天技术、生物技术和农业育种技术于一体的农业育种新途径,是当今世界农业领域中最尖端的科技课题之一,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俄罗斯和中国三个国家可以做到,而在整个华南地区种植‘太空菜’的大概也只有深圳。”
与“转基因菜”有本质不同
据介绍,经过筛选上天后的“种子”,变异率较普通诱变育种高3—4倍,具有变异频率高、幅度大、有益变异多、稳定性强等特点,可为市场培育出高产、优质、早熟、抗病的良种。
负责太空作物培育的副研究员金星告诉记者,一个“太空番茄”比普通番茄大2倍,约重300克,番茄中具有清肝明目、预防夜盲近视作用的β胡萝卜素和可抗表皮层细胞癌的番茄红素,比普通番茄高3~4倍。而生菜等部分叶菜也由于具备了更强的抗虫、抗病能力,使食用的安全性和无害性大大增强。
然而,不论专家如何认为“太空菜”既具观赏价值又具营养价值,“基因因诱变而发生突变”几个字眼,还是让它与颇受争议的“转基因菜”概念产生混淆,“太空菜”能吃吗?成为人们最关注的问题。
“经过太空育种的水稻依然是水稻,青椒依然是青椒,并无外来生物基因导入与整合,物种没有发生本质变化,完全可以放心食用。”金星用数字排序论证“太空菜”和“转基因菜”之间的根本区别:“比如某植物的DNA基因排列本是‘1、2、3、4’,经太空育种后变成了‘1、3、4、2’,尽管排序不同,但它和自然界的变异一样,只是速度和频率发生改变,因而出现‘高杆变矮杆’、‘早熟变晚熟’等现象,其染色体变异本质与杂交水稻育种是一样的。而转基因植物里则有‘5’进来,是外源基因导入植物体内,进而培育出的新品种,所以就出现了‘土豆吃出牛肉味’,‘猪肉吃出菠菜味’的说法。”
产业化需要有一个过程
对“太空育种”有没有实用价值的疑问,李莎艾表示:“‘太空蔬菜’的市场前景是很好的,但产业化需要有一个过程。”
李莎艾透露,虽然“太空蔬菜”在市民中还未普及,但其经济效益已日渐凸显,“太空作物园今年上半年的收入等于过去5年的收入”。“作物园现已成为深圳的科普教育基地,是孩子春秋游和香港游客的首选地之一。下一步,集团除了要扩大作物园的种植面积,还拟开发深加工产品,如从西红柿、苦瓜等蔬菜中提取各类对人体有益的成分,并根据其不同功效,开发出相关的抗癌延伸产品或保健饮品。”
来源:南方日报记者:张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