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县域经济 >> 内容阅读
一片红色热土 一方绿色家园 
来源:种子网           2006年01月18日   阅读:

临沂以建设山水生态城市为目标,形成“一河五片、组团发展、以河为轴、沿河而建”的空间结构。   2004年4月,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报道了山东临沂市河东区废旧塑料污染事件。为此,临沂市的决策者们下定决心,誓让境内污水变清、天空变蓝,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利用优势建山水生态城   依据特有的自然条件,临沂市委、市政府规划了建设山水生态城市的目标,形成“一河五片、组团发展、以河为轴、沿河而建”的空间结构。   2004年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期间,即河东塑料污染事件曝光后不久,临沂市委、市政府以“生态立市”为重点,出台了《关于开展“一创六建”活动的意见》,召开生态市建设暨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动员大会。   临沂市拥有山东1/6的水资源,仅临沂城就有沂河、沭河等6条水系贯穿而过,城区总蓄水面积达34平方公里,一次性蓄水1亿立方米,相当于6.5倍的西湖水面,沂河橡胶坝在城中间拦截了10多平方公里的湖面。   围绕由生态资源大市向生态园林城市转变这一切入点,临沂市实行大环境绿化美化与小区、家庭绿化美化有机结合,使城市园林化水平由单一化向多元化,从平面化向立体化、特色化发展。通过实施硬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建设了30万亩环城森林绿化带和1.6万亩的滨河公园。2005年,临沂市共投资4764万元,增加绿地面积62万平方米;投资2580万元,规划建设了红嫂广场,完成绿化面积1.5万平方米,栽植常绿乔灌木1万余株;开展道路改造、拆除“露头丑”、电缆下地、美化绿化等集中整治;投资近30亿元,拓宽、新建城市道路40多条,完成“城中村”改造、城市地下管网建设等一系列重点工程。   以沂河为轴心向两翼扩展,临沂市严格控制沂河两岸2000米内规划建筑,建设滨河生态城。正如临沂市委书记李群所说:“生态城建设关系到未来经济的持续发展,建好它是成绩,留下来是贡献。”市长连承敏则说:“要把临沂建成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北起临沂城外环路、南至郯城县,全长80公里、双向四车道的滨河大道修好后,将成为集城市防洪、观光旅游、休闲文化、沿河交通为一体的生态建设工程。   由单方治污变联合治污   按照建设“新临沂、大临沂”的整体目标,临沂市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监管、市场引导、社会参与、依法治污的长效工作机制。临沂市彻底关闭了引发曝光事件的河东区684家小型废旧塑料加工企业和231处死灰复燃的兔毛土法加工点,对10家蔬菜脱水企业进行了限期治理。2004年,临沂市拆除了1060台小型燃煤炉灶,清理121座土炼焦炉、657家改良焦,365座石灰窑洞、85家瓦盆窑、99家石子厂、136家炒粉厂;关停“小炼铁”5家、耐火材料厂34家;清理、取缔露天烧烤776处、餐饮摊点1078处;对全市水泥行业106条立窑生产线,全部安装先进的大布袋除尘器,将建陶业进行窑炉清洁能源改造。   结合执法检查和日常监管,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临沂市对易引发污染事故的草浆、造纸、制革、化工、水泥等重点污染源治污设施运转和达标排放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2004年至今,临沂市先后组织大型拉网式检查17次,现场检查7310多次,分4批挂牌督办企业319家,停产治理企业10家,行政处罚环境违法企业620余家。针对苏、鲁边境污染敏感区域,临沂市与徐州、连云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由过去的单方治污转向联合治污、协作治水。   流域治理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临沂是一个农业大市,耕地1000万亩,乡村人口875万,占山东省的1/9。结合自身现状,临沂市在山区采取“山顶防护林戴帽、山坡经济林缠腰、山下小平原成片、山间小塘坝成串”的小流域开发治理模式;在砂石丘陵地区开展“变荒为耕、化零为整、三保梯田成片、路渠树木相连”的土地后备资源综合开发治理;在工程布局上,做到上下游兼顾,长短线结合,抗旱与防涝并举,开源与节流并重;在区域性项目建设上,实行“山、水、林、田、路、渠、电”统一规划,综合配套治理。以治理荒山荒坡和沟壑为重点,缓坡改梯、陡坡退耕还林还草,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修建拦、截、蓄、闸等水利水保工程,建立起林草防护、坡面防护、沟道防护、堰埂防护四大体系。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临沂市加强了农药、化肥、植物激素等污染源的有效治理,已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10多万亩,年产优质农产品180多万吨,蔬菜、果茶、粮油等97个产品被国家农业部和省农业厅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苍山县和蒙阴县分别被农业部确定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无公害水果示范基地。在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和农村能源项目建设的带动下,全市推行建设“四位一体”式大棚2291处,猪沼果、菜、茶等生态园819处,秸秆气化站10处,年处理农作物秸秆1000多吨,安装小型风力发电机927台,装机容量156.8千瓦,安装风力提水机285台,灌溉面积1520公顷。   通过深入开展文明生态村建设和“美在农家”活动,临沂市已创建省级文明村镇21个、市级文明村镇121个,80%以上的村建起了文明一条街,各类文明户达95%以上。目前,全市已累计投资5.59亿元,改造农村自然生态和生产生活环境,一个美丽、富裕、开放和充满了生机活力的生态临沂已现雏形。 本报记者 周雁凌 实习记者 申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