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政策动向 >> 内容阅读
农民望梅止渴,保险惨淡经营
来源:种子网           2005年08月30日   阅读:

    七月天气,骄阳似火。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的张老汉站在自家地头望着打蔫的棉花苗一筹莫展,由于天旱,“喝不饱”的棉花苗今年看来又挂不了几个棉桃了。他困惑地念叨着:“人有寿险物有财险,可咱这庄稼为啥就不能上保险呢?”

    其实,早在1984年,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山西省分公司(简称人保山西分公司)就已经开设了农业保险业务,险种一度达到几十种。包括苗木保险、温室园艺作物种植保险、奶牛保险基本险、农作物种植雹灾保险等。据了解,其他省份也曾有些商业保险公司开设了农业保险业务。但是,不到几年,那些商业保险公司很快就淡出这一领域。在山西省惟一一家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的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山西分公司,也因为经营惨淡而业务萎缩,目前只剩下“麦场火灾保险”和“奶牛保险”两个险种在强撑“门面”,其余农业险种则全部停办。据了解,2004年全国农业保费收入仅为3亿元,同比下降30%。在我国这样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为何农业保险的蛋糕越做越小,路越走越窄?

──透视中国农业保险现状

  ■ 半月谈记者 王永霞 王炤坤

  虽然农民期盼,怎奈生意蚀本
 
“1984年,我们首次以养殖业保险作为‘敲门砖’敲开了山西农业保险的大门,以五台县为试点,举办过‘骡马大会’。此后又开始做种植业保险,包括四大类农作物,在山西省80%的市、县都搞过农业保险,比如运城、大同等地,但是,到现在这些业务大多都开不下去了。”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山西分公司营销管理部业务主管李爱琴对此坦言。她是原人保山西分公司最早负责搞农业保险业务的人员之一。她说,山西全省2004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一共只有28万元。

   农业保险被称为农业生产的“保险带”、政府和农民的“减压阀”。但目前我国农业保险业务却在不断地“萎缩”,农保之路是越走越窄。据有关数据显示,1994年以前我国农业保险曾经有过一段“辉煌”期,1994年农业保费收入达到8.6亿元。但到了2002年,农业保险总收入开始锐减,降到4.8亿元,仅占保险业总收入的0.16%,全国2.3亿农户,户均不足2元。2004年农业保费数一年就降低了30%,如今全国保费收入加起来仅3亿元。农业保险的险种也在不断地减少,由以前的60多种下降到30多种。

    那么农村各界又如何看待农业保险呢?记者在山西稷山县走访时,一些乡村干部认为,政府号召要科学地调整种植、养殖结构,但农民怕担风险,往往是亲眼看到新品种的效力后,才敢放手大干。如果能上农业保险,自然就少了许多后顾之忧。山西临猗县香落村多数农户也表示愿意入农保,因为现在天旱灾情多,如果他们地里的棉花、玉米、豆子等农作物能入保险,自身压力就会减轻很多。山西省社科院经济所一位负责人认为,农业是公认的弱势产业,农业之“弱”体现于诸多方面,任何一样自然灾害都会带来毁灭性打击。水灾、旱灾、虫灾、禽流感……每一个意外的考验都令农民心惊胆战,因为其中任何一种灾害都可能将他们一年的辛劳化为乌有,甚至背上沉重“债山”面临破产。如果有了农业保险这座“靠山”,无疑就会减少农民的灾害损失,有利于帮助受灾农民尽快恢复生产,保护农业健康发展。

四大难题困扰,农保遭遇瓶颈
 
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主要以营利为目的商业保险公司,对开办农业保险业务缺乏热情,主要有四方面原因:一是风险高、赔付高。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山西分公司营销管理部业务主管李爱琴认为,高赔付决定了农业保险的高保费。据她测算,综合考虑各种自然灾害因素,农民要想为价值100元的农作物投保,须交纳30元的保费,保险公司才能保本。为此,农业保险处境非常尴尬,如果按商业化操作的要求制定保险费率,农民根本保不起。如果按农民可以接受的标准制定保险费率,保险公司则赔不起。中国保监会山西监管局提供的资料显示,山西省从1984年开设农业保险业务至今,共实现保费收入7052.2万元,共付给农民赔款7499.8万元,显然是一笔蚀本买卖。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山西分公司一位负责人说:“农险是大做大赔,小做小赔,不做不赔。”

    二是承保难、定损难、理赔难。从事种养业的农户散居于各个乡村,人数众多。靠保险公司有限的人力去开展业务,明显力不从心。承保对象是农畜产品,不像汽车、电视机那样容易定价,灾情发生后不易定损。据李爱琴介绍,1991年,山西省洪洞县农业遭受了一次非常大的冰雹袭击,原人保山西分公司组织人员用抽样调查的方式进行定损补贴(后来证明这一方法看似科学实非如此)。结果经过计算大家都吓了一跳,仅此一处就需要赔付1400多万元,后虽经有关方面调解赔付了900万元,也让人保公司亏了个“四脚朝天”,当时负责此业务的临汾地区人保公司经理还为此“丢官”。李爱琴认为,主要因为保险公司人力、物力及技术都达不到,所以在测算和计量上有误区,导致赔付率高,像这样的保险业务是怎么也进行不下去的。

    三是政府支持欠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韩俊认为,虽然国家已提出要建立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制度,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但现在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只是免征营业税。从国外来看,农业保险都是政府支持的,因为农业保险的风险非常大。另一方面,体制上也缺乏信用担保机构,尤其是农民的可抵押物品有限。比如农民有农地,但农地是不可以抵押的。

   四是道德风险大。山西保监局财产保险处孙志斌告诉记者:“比如某个村里死了一头猪,但是这头猪没有任何的标记,如果这个村有农户入了农保,他们就可以拿这头别人家的死猪来索要保费,而保险公司界定损失又非常困难,只能吃‘哑巴亏’。”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山西省分公司营销管理部总经理王海元说,“因为‘道德风险’大,所以当时我们也采取了很多办法,比如给猪或者牛打上‘耳号’,但是还不行。如果村里的奶牛食毒死亡,或者因为市场奶牛价格变低,有些农户就会把牛处理掉,有的杀死,有的推下悬崖,然后申请保费,所以农保非常难搞。”

“弱质产业”下的农业保险如何走出困境
   
步入低谷的农业保险到底该如何发展?中国人民大学保险系副主任许飞琼认为,农业被世界公认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极差的“弱质产业”,如果没有保险的支撑,“靠天吃饭”的状况不可能得到根本改变。由于农业保险在现阶段仍属于以政策性为主的保险业务,如果要推广铺开,必须有政府的支持和鼓励。

    李爱琴说,政府的支持和参与是必要的,山西省前几年农业保险做大,各级政府主动组织投保,积极参与定损、理赔各个环节起到了关键作用,不仅保险业务拓展迅速,而且道德风险可控;后来政府撤出,无人组织,一些请赔农民向保险公司漫天要价,“道德风险”加大。国外都是集约化经营,但是我国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农户组织化程度低。必须发挥县乡两级政府和农村自治组织、经济组织的作用,“变零为整”,对农民保险行为引导、规范和管理。欧美和日本的农业保险都是在政府补贴下开展的,是政策性保险,不以营利为目的。我们应该设法建立一套政府、保险公司、农户三方风险共担的机制。

    有关专家认为,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扶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财政补贴。具体补贴多少保费,应把握一个原则,即努力做到使政府、保险部门、农民三方面都接受得了。二是政策支持。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只免交营业税,其他方面同商业保险一致,应进一步在税收等方面加大优惠力度。此外,针对农业保险本身客观存在的承保难、定损难、理赔难等问题,政府与保险公司都应当积极探索解决之道。

    河南省保监局局长欧伟建议要从战略高度重视农业保险,找准适合当地保险业务的切入点和发展特色,做到贴近市场、贴近消费者,从现有的农村市场找到发展资源;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挖掘保险人才,建设一支受农民欢迎、有办法、留得住的人才队伍;探索既能深入农村,又能降低工作成本的营销模式,按照农村作息时间,以直接和间接结合的展业方式,充分利用农村经济组织人员网络优势,以及投保人的边际带动效应和保险中介组织的网络优势,形成多层次支持、多渠道销售的有机市场;开发适合在农村消费、保费低廉、保障适度的产品,为农户提供“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保险服务。

     来源:新华网 编辑:王新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