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财经要闻 >> 内容阅读
关注农民收入结构的积极变化
来源:种子网           2006年01月18日   阅读:

农业部部长杜青林在去年12月召开的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说,预计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250元,比上年增加314元,实际增长6%。这样,在2004年农民收入增长达6.8%的基础上,农民收入再次实现了较快增长。   连续两年保持较高增速,说明农民增收扭转了多年低速徘徊的局面。不过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增长不是在过去基础上的简单增加,而开始显现出新的内涵。这种新的内涵是什么?就是我国农民收入来源与过去相比已经发生深刻变化。而关注这种结构变化,将是一件具有长远意义的大事。   我们可以看到,在2005年农民收入来源中,种养业的收入快速增长。种养业收入一直是我国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需要注意的是,与传统的种养业不同,2005年除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上保持稳定使农民收入增加,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农民的“精养、特种”,也就是说,“名、特、优”种养产品,以及为了加工而种植、为了加工而养殖的产品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转移性收入明显增长。财政支农是近两年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财政部部长金人庆不久前说,预计2005年仅中央财政安排用于“三农”的支出就超过3000亿元,中央财政为支持农村税费改革安排的转移支付资金达到664亿元,全国30个省、区、市安排粮食直补资金132亿元,6.42亿农民直接受惠,同时,中央财政还安排55亿元专项资金对产粮大县予以补助,全国牧业税和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已全部免征,28个省、区、市已免征农业税,其余3个省份也有210个县(市)免征农业税,8亿农民得到了实惠。   工资性收入大幅度提高。稳定的工资收入对农民增收作用逐年加大,据农业部副部长范小建透露,预计2005年乡镇企业职工达14180万人,“十五”期间年平均增加272.8万人,农民人均从乡镇企业获得工资性收入2005年达1100元,而2000年只有760元。   劳务经济成为增收一大支柱。近几年,随着外出务工环境的逐渐好转,农民外出就业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改变了1997年至2002年外出就业人员逐年下滑的局面,务工收入已经成为许多农户重要的收入来源。   把农民收入的这四个主要来源放在我国宏观经济的背景下来观察,它实际上从一个角度告诉我们,我国“三农”经济正在进入战略转变阶段,影响或决定农民收入的深层因素已经显现。这种深层因素体现在,从政策层面来说,由“三减免三补贴”开始向建立广泛而稳定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长效机制推动;从农业内部来看,影响农民收入的两大主因———劳动力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推进步伐将更加有力。   从近几年的实践来看,政策支农是“三农”工作直接而强大的推动力,正是在一系列支农政策的推动下,我国有了连续两年的粮食增产和农民收入较快增长。而在国外,经济发达国家也都是采取政策扶持、财政支持以维护农业的发展。因此,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战略思想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必将继续推动农业、农村和农民发生更加积极的变化。   转移农民是我国“三农”领域的一件大事。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论是乡镇企业的发展还是小城镇的发展,都应该将吸纳农村劳动力作为重要的环节,要消除有碍于农民转移的条条框框。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方向性的事情。只有让产业化的链条将种养、加工、销售连为一个整体,以市场加工业来指导农产品优势区域种养,才能有效解决农产品的多少、高低、盈亏等问题。   当然,实现农民持续增收还有许多方面的事情要做,但找准了方向之后,路就会走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