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小村庄,见证生活巨变
元旦期间,鞍山市千山区中所屯村的王文宣老人忙得不亦乐乎,他组织的文艺演出队到周边村庄进行“巡回演出”。王文宣告诉记者,“在中所屯,像我们这样的团队还有很多。我们的生活和娱乐方式,正在与城市接轨。”
中所屯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某种程度上得益于能源生态体系的建设。2002年,中所屯建设了鞍山市千山区第一个生物燃气站,它以农作物秸秆、稻壳为原料,制取可燃气体,通过管道供给用户生活用能。“当初建燃气站时,村民们很不理解,”村支书王真亮回忆道,“他们觉得祖祖辈辈都烧柴草做饭,用气没有必要,也很不习惯。”为了改变大家的观念,村里组织农民代表到岫岩满族自治县去参观那里的秸秆气化工程。“一人烧火,全村做饭”,“不见炊烟起,只闻米饭香”,通过现场考察,村民们终于体会到生物燃气站的好处。现在,中所屯已经建了两个燃气站,总投资近300万元。这些钱绝大部分为各级政府投资,农民每户只需交纳200元,主要用于购置煤气表盘和管道等设备。
饮水安全也是重要问题。以前由于村民乱倒垃圾,加之人畜粪便的随意排放,中所屯地下水污染较为严重,农户饮用自己家浅井里的水,身体健康受到影响。为了保持整洁的村容村貌,更为了保护地下水资源的清洁,中所屯对垃圾进行集中处理,村民将垃圾放到院墙外固定的地点,村里派专人清理,然后运往鞍山市垃圾集中处理站。另外,村里还投入人力、财力对农村旱厕进行改造,粪便经过三级自动分解处理后再排放,对土壤和水分几乎没有污染。为了解决浅层地下水氟化物超标这一问题,村里还特意打了一口100米深的水井,家家户户用上了放心的自来水。
“我们村的自来水和燃气目前都是免费使用,成本都靠村财政负担,”王真亮支书坦言,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这种无偿使用的“福利”不一定合适,但如果要收钱,村民们可能又不愿意,再走回头路烧柴火去了。“村民还提议冬季用燃气取暖呢,但我们必须找到一个既符合经济规律又让老百姓接受的收费方法,这样才能达到收支平衡。”王真亮说。
用上了自来水和“自来火”,乡亲们对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农村没有路灯,天黑后没有人敢到户外活动,还担心小偷偷东西。为了“亮化”村庄,中所屯在主要干道安装了60盏太阳能路灯,在河边草坪安装了20盏太阳能草坪灯。另外村里还鼓励村民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每安装一个补助1000元。
物质文明必然提升精神文明。在中所屯幼儿园,记者看到了与城市幼儿园一样的大型玩具和娱乐设施,孩子们甚至学起了蒙台梭利、奥尔夫音乐这样的时髦课程。村里的孩子上小学初中,都有专用大客车接送。在文化广场,每天晚上都有成群结队的人扭大秧歌。正是由于多年积累的良好基础,中所屯2005年6月被确定为辽宁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村。
54岁的赵月华热情邀请记者参观她家刚盖的新房:整洁干净的厨房、时尚暖和的吊炕、装有喷水设备和太阳能热水器的卫生间、院子里彩色的草坪灯———赵月华白天种植大棚里的无公害蔬菜,晚上还要到文化广场蹦迪斯科。“你要让我去城市生活,我还不愿意呢!”她的话,表达了新农村新农民的快乐心声。
普通工程,显示巨大效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在我省一共有5个。除了中所屯外,其余4个分别是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龙泉新村、朝阳北票市炮手村、凌源市祝家营子村、铁岭市铁岭县小莲花村。“申请试点的村屯很多,因为各级政府和普通农民都意识到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唐春福解释说,这5个村屯最终能够入选,是因为它们分别代表城市近郊区、生态旅游区、设施农业区和粮食生产区,具有示范效应。截至目前,5个试点村的一期工程已经完成,共投资696万元。
新农村的建设热潮,远不止在5个试点村。目前,我省农村能源重大骨干技术日趋完善,形成精品化、规模化发展的良好态势。其中,“四位一体”、“吊炕”是辽宁首创,“被动式太阳房”与上述两项技术推广规模均居全国首位,被农业部誉为辽宁农村能源“三件宝”,在全国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力。“我们多次被农业部抽调参与有关书籍和标准的编制,帮助兄弟省市培训技术人才。”省农村能源办公室副主任郭继业是中国沼气协会的秘书长,还是中国农村能源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据郭继业介绍,我省目前重点推广的农村能源生态技术有六项———
简称“四位一体”的北方农村能源生态模式。它是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将沼气池、畜(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组合而成的能源生态综合利用体系。据统计,我省平均每个“四位一体”年产沼气300立方米,相当于节约1400公斤柴草;提供沼肥16立方米;年出栏生猪12头;生产蔬菜1500公斤。彰武县卧牛山村村委会主任侯德义建起“四位一体”大棚后,一年就挣了1万多元,乡亲们纷纷跑到他家来取经。“盖新房,娶新娘,奔小康,都靠‘四位一体’生态小家园啊!”侯德义笑着感慨道。
简称“吊炕”的高效预制组装架空炕连灶。这种高效、轻便、美观的炕灶,热效率是传统土炕的两倍,而且可以根据季节变换调整炕温,被农民称为“不花钱的席梦思”。据测算,每铺吊炕每年节约的柴火相当于691公斤标准煤,全省每年可节约薪柴310万吨,相当于少砍伐薪炭林52万公顷。“灶王口中夺青山,居安思危建家园”,在很多山区县,农民们都自觉地改建吊炕,保护生态环境。
简称“太阳房”的被动式太阳能建筑。太阳房具有集热、蓄热、保温等功能,冬暖夏凉,在无辅助热源的情况下,太阳房的室温比普通住房冬季高8℃、夏季低3℃。“不让太阳空走过,留得天火暖人间”,采用此项技术建造的农村学校、敬老院、民宅,造型别致,节能美观,已经成为我省农村小城镇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另外,太阳能热水器、秸秆气化和大中型沼气池也是我省农村能源生态建设中的亮点。在我省农村能源发达地区,住太阳房,睡吊炕,用秸秆气,洗太阳能热水澡,经营“四位一体”,已经成为新的时尚。
“农村能源与农村发展休戚与共,能源建设是农村小康建设的重点,”唐春福认为,农村能源建设可以改变农民落后的生活方式,以能源建设为纽带的庭院生态经济能够促进农民增收,另外能源建设还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这是一项看似普通的工程,却产生了了不得的效益!”这是农业部领导考察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时,对我省农村能源生态建设的评价。
弱质产业,破解诸多难题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固然令人向往,但要想变图景为现实,路途并不平坦。“新农村建设的要点,一是硬件,即物质文明;二是软件,即精神文明。要想在两方面都取得较大发展,就必须不断壮大地方经济。”鞍山市千山区农经局局长白明君表达了自己的困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初期,政府投入是必要的,但全面展开后,还是要以地方和社会化投资为主,这些钱从哪里来?”
唐春福认为,农村能源建设具有多样性、社会性的特点,是一项公益性很强的弱质产业。为此,需要各级政府和各部门给予必要的扶持。尤其要在进一步贯彻“群众自筹为主、国家补偿为辅”方针的前提下,不断拓宽资金渠道,加大投资力度,将无偿、有偿投资和低息贷款有效结合,为能源生态建设提供资金保证。同时,还要加强对资金的管理,提高使用效率,把有限的资金用好用活。
在我省农村,能源生态发展还不平衡,地域间发展速度、规模和效果参差不齐,一些地区能源建设势头迅猛,而一些地区还存在着空白点。在能源生态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重数量、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的“三重三轻”现象。
尽管存在诸多问题,但当前农村能源生态建设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在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极其短缺、能源已成为制约国计民生战略物资的大前提下,农村能源生态建设就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循环经济、现代生态农业、建设节约型社会和构建和谐农村的重要内容。2005年,全国人大通过了《可再生能源法》,在农业部批准的全国农村能源生态建设6个试点省份中,辽宁榜上有名。“我省是一个资源短缺型省份,也是一个农村能源生态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的省份,”唐春福表示,“十一五”期间,我省要进一步加快农村能源生态建设速度,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更大的贡献。
根据规划,未来五年,我省计划推广“四位一体”15万户,吊炕50万铺,太阳能房50万平方米,太阳能热水器30万个,秸秆气化工程75处,大中型畜禽养殖能源环境工程75处。藉能源生态建设,全省年增农民纯收入26亿元,开发与节约能源307万吨标准煤。
以上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各级政府对农村能源生态建设的引导、支持、保护和加大调控力度,以及对新农村能源建设的资金投入。另外还要坚持“科技兴能”,不断完善现有实用技术。
“农村能源生态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是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唐春福相信,辽宁走在了全国农村能源建设的前头,也肯定会在新农村建设中不辱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