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下降
今年湖北省早籼稻一上市价格就呈低开走势,早期农民出售毛粮价格每50公斤均在60元以下。国家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启动后,早籼稻收购价格开始回升至65元/50公斤左右。经综合测算,今年全省农调户平均出售价格为每50公斤67.16元,比去年的70.33元减少3.17元,减幅4.51%。价格下降且低于最低保护价主要有以下三大原因:
(一)从市场方面来看,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受市场供求和价格的影响。一是今年早籼稻产量与去年基本持平,预示着市场供应有保障;二是今年小麦价格下跌,使商家及厂家产生一定比价效应和观望的心理。因此,大部分收购商均处在等待观望之中,致使早籼稻上市之初价格低迷。
2、受市场供应量增加的影响。一是去年全国性粮食大丰收,国内粮食资源量相对充裕;二是今年以来,国家粮食储备库为保证今年粮食收购而大量腾库、抛售粮食,农发行加大了对粮食购销企业的收贷收息工作力度,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加快了对陈粮的抛售进度,致使粮食市场流通量加大;加之我国还进口了一定数量的粮食。因此,市场供给量不断增加,导致今年早稻市场收购价格低于去年。
3、受国际市场的影响。今年以来国际粮食市场正步入一个供求相对宽松的时期,玉米、小麦和水稻三种重要粮食作物的价格将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这对我国粮食市场的价格走势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4、受粮食品质下降的影响。今年6月份,湖北省天气日照时间长且高温,催促早籼稻早熟,造成品质下降,出糙率和整精米率偏低。
(二)从粮食流通环节来看,还存在着“三难”的实际情况:
1、平等竞争难。粮食市场放开后,个体粮商和私营加工企业以灵活的经营手段和便民的上门服务方式,迅速占领了粮食收购主阵地,而国有粮食收储企业近几年一直处在改革的动荡中,改革后期所引发的各种矛盾交集,难以短期解决,基层粮站撤的撤、并的并,在管理模式和服务质量上仍存在一定问题,难以与个体粮贩、私营加工厂灵活的经销方式竞争,以致逐渐减弱了粮食收购市场的主导地位。而基层国有粮食部门是国家的粮食政策的具体执行者,但主导地位的减弱使得国家政策难以及时贯彻执行。
2、顺价销售难。按照国家政策,粮食经营企业必须实行顺价销售。但由于粮食市场放开,销售价格实行市场调节,按最低收购价格收购的粮食难以实现顺价销售。2004年湖北省国有粮食经营企业收购的粮食价格普遍高于最低收购价,而今年粮食市场销售价格普遍低于最低收购价,顺价销售难以实现,企业左右为难,按目前市场价格销售必然亏损,不销售又将增加利息、保管等费用的支出,加大库存成本,一旦作陈化粮处理则损失更大。国有粮食企业代国家收购的储备粮不能顺价销售发生的亏损财政可以补贴,而自营收购的粮食不能顺价销售的造成损失则要由企业承担。因此,这些粮站不敢盲目收购。这也是造成今年早籼稻价格低于最低收购价格的一个重要原因。
3、贷款难、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农发行对粮食经营企业粮食收购资金贷款程序较多,办理手续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有的公司只得采取对每个职工集资的方式筹集早籼稻收购铺底资金,由于资金不能及时到位,最终影响公司对早籼稻的收购。更何况政策规定贷款只对具有执行最低收购价格主体资格的粮食经营企业,其他粮食经营企业收购资金主要靠自行筹措,收购资金贷款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格执行。
(三)从今年早籼稻的收购实际情况来看,还存在以下问题:
1、保护价执行预案启动滞后。今年早籼稻成熟较早,提前上市,而国家最低收购价预案的启动相对滞后,据调查摸底,收割后,个体粮贩以较低价格和灵活方式到农户收购,待大部分粮食被个体粮贩收购后,国家才公布最低收购价政策。
2、收购库点少且布局不合理。湖北省在产粮县确定的粮食收购点一般为5-10个,且比较分散,有的农民到收购点卖粮要走40公里左右的路程,交通也很不方便。许多地方农民要花费人力、物力到设在其他乡镇的收购点卖粮。设点不合理给农民售粮带来了麻烦,但是给当地加工企业及个体粮贩提供了低价收购粮食的机遇。
3、个体粮贩倒粮现象比较严重。在粮食收购中,个体粮贩低价收购早籼稻再向指定库点高价出售现象较为普遍。据松滋市洈水镇、杨林市镇部分农民反映,即使预案启动后,他们的粮食绝大部分还是低价卖给了个体粮贩,因为他们直接到指定库点卖粮,不仅耽误时间,花去运费,而且有时还遇到压级压价、限收拒收情形。其实,个体粮贩大多是以前乡镇粮管所职工,与库点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仅能顺利卖粮,还可以卖好价钱。
成本增加
据调查,今年湖北省早籼稻亩平总成本为382.61元,比去年的362.23元增加20.38元,增幅5.63%;亩平现金成本(不含自有土地成本和家庭用工成本)为210.56元,比去年的195.11元增加15.45元,增幅7.92%。成本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一)物质与服务费用增加。今年全省早籼稻亩平物质与服务费用为189.43元,比去年的177.13元增加12.30元,增幅6.94%。其中:
1.化肥费用增加。今年全省农调户平均每亩化肥费用为71.30元,较去年增加15.38元,增幅为27.5%。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由于上年主要农产品价格上涨,拉动了物价水平的全面提升。二是国家进一步加大了 “小三厂”的整治力度,关停并转了一批小化肥厂,导致化肥产量不足,货源紧缺。三是去年以来煤炭、电力、石油等能源偏紧,造成农资生产成本增加。四是铁路运力不足、公路整治超载运输,导致肥料运输成本上涨。
2.种子费用增加。今年平均每亩种子费用为22.76元,比去年增加2.56元,增幅12.67%。
3.农药费用增加。今年农调户每亩平均农药费用为12.31元,比去年增加2.16元,增幅21.28%。究其原因:一是由于今年雨水多,早籼稻病虫害多,农药用量普遍增加,二是农药价格上涨。
4.机械作业、排灌、畜力等租赁作业费用增加。今年平均每亩租赁作业费用为65.98元,比去年增加8.38元,增幅14.55%。租赁费用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农户对机耕机种的使用率提高以及柴油价格上涨。
(二)人工成本增加。今年全省早籼稻亩平人工成本为155.64元,比去年增加7.09元,增幅4.77%。主要原因是劳动日工价的提高和雇工费用的增加。今年亩平雇工费用为17.89元,比去年增加2.96元,增幅19.83%。由于农村劳力外出打工增加,会干农活的劳力减少,农忙时,雇工工价呈上涨趋势。
虽然以化肥为主的农业生产资料、种子价格上涨,用工工价的上涨,但是国家取消了农业税,仅此一项每亩就比去年减支17.82元。这无疑起到了减缓成本上升的作用。
收益减少
由于今年早籼稻的单产略有下降,成本上升,销售价格下跌,导致平均每亩净利润为151.43元,较去年的198元减少46.57元,减幅23.52%;今年亩平现金收益为323.48元,较去年的365.12元减少41.64元,减幅达11.4%。每亩成本利润率只有39.58%,比去年的54.66%减少15个百分点。
据对17个粮食主产县(市)调查分析,今年早籼稻每亩净利润在200元以上的为5个县(市),在100—200元的为10个县(市),100元以下的为2个县(市)。所调查的17个县(市)中有12个县(市)的早籼稻种植每亩净利润是下降的。可见,种植早籼稻收益是很低的。
几点建议
(一)增加库点,合理布局。建议吸取早稻启动保护价执行预案晚,农民没有得到实惠的教训。在中籼稻上市之时要及时启动保护价执行预案,并本着有利于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有利于方便农民售粮,有利于收购单位购粮储粮的原则确定收购点,即一个乡镇至少要有一个点,解决农民卖粮难的实际问题。
(二)进一步规范粮食市场。一是建议国家要尽快研究出台《国家粮食安全法》,以便从制度上规范粮食生产购销等问题;二是要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步伐,重视国有粮食部门建设,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把粮食产业链延长做大;三是规范粮食市场买卖交易行为,工商、粮食等部门要加大粮食流通市场秩序的监管力度,坚决取缔无证收购,把好粮食收购市场准入关。
(三)要加大打击“粮倒”和“粮霸”的工作力度。坚决遏制倒粮现象的发生,今年粮食收购政策确定后,“粮倒”和“粮霸”活动很猖獗。粮食收购期间,各级政府要组织公安、工商和纪检监察等部门联合行动,加大对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力度,对于那些横行乡里强买强卖的“粮霸”,要坚决打击,绝不手软。对于内外勾结,掺杂使假或倒买倒卖农民粮食的行为,要严肃查处。
(四)要进一步加强粮食市场宏观调控力度。一是建立和完善粮食供求预警系统,充分有效地利用贸易、储备、价格支持等手段调节粮食总量供求状况,使国内粮食价格保持在一个较窄的幅度范围内波动;二是在WTO框架下,既要遵守规则,履行承诺,更要研究规则,运用手段,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来保护本国弱势产业,要合理控制粮食进口规模,要加强对符合“绿箱”政策条款的国内农业的扶持力度,以维护我国农业发展,保护农民利益。
(五)要不断努力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提高国际市场竞争能力。一是要立足长远,不断建立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推动农村社会的不断进步。扩大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是提高生产力水平的发展方向。建议国家可采取一定的鼓励政策,如对农村建立合作组织的给予一种补贴,或采取各种方式促成农村合作组织的不断形成,要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组织好土地合理流转,发展种粮大户,使土地不断向种粮能手集中。二是要加大种子工程、栽培技术、测土配方、科学施肥、无公害无污染等措施的实施力度,节约成本。三是要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管力度。要严格规范种子、化肥、农药、农用油和农机作业等的价费行为,要鼓励省级化肥经销企业增大化肥冬储能力,以达到淡季有储备、旺季不脱销、价格稳定的目的。从而不断稳定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