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锦后旗南小召乡永锋村农民李仁光一见到记者,忙示意联合收割机停下,他抓起一把金黄的麦粒让记者瞧,又捏了一小撮放进嘴里品咂起来:“我种这6亩小麦算是吃到口了,差不多能打6000斤,但这6000斤全是我自己家的,不用交公粮,也不用交农业税,今年收多收少咱农民心里畅快呀!”附近麦田里的几个农民也停下手里的农活凑过来,抢着和记者说话,他们反映,小麦丰收了,可一算账还是没增收。
大家聚在一起算了算账:李仁光一家4口,26亩地,用了20袋二铵,平均每袋涨30元;尿素4袋,每袋涨40元;硝酸磷12袋,每袋涨35元;碳铵10袋,每袋涨4元;地膜50公斤,每公斤涨5元;机割6亩小麦,每亩涨15元;农用0号柴油270公斤,每公斤涨0.46元;玉米种子25公斤,每公斤涨2元。李仁光心疼地说:“我原来每年的全额农业税才交750块,可今年光涨价因素就多掏出1734块钱!”
刚作过基层调研的五原县政协副主席刘长河告诉记者,今年河套农民增收的希望不大,小麦虽然丰收,但因连日大旱及各种病虫害的侵扰,西瓜、籽瓜、葵花等秋田作物减产已成定局,如果再发生风灾、雹灾等自然灾害就更惨了。现在农民平均每亩地已投入300多元,全县农民人均增加支出已达200多元。
记者在河套灌区了解到,农民种小麦主要为养地而倒茬,为来年种植经济作物作准备。目前河套灌区总耕地面积870万亩,但每年小麦面积只在200万~300万亩之间。农民普遍承认,种植经济作物风险大一些,但效益比较高,因此,农民仍以种植的多样性来适应市场的多变性。
五原县隆兴昌镇联丰村农民张子亮一家28亩地,今年是这样安排的:7亩小麦、5亩玉米、6亩蓖麻、4亩葵花、1亩葫芦、1亩甜菜、3.5亩茴香、0.5亩瓜菜。“不种‘花花田’不行,后路是黑的,谁知道秋天哪个值钱,碰住哪个算哪个!”张子亮说,自己去年种菠菜,每斤菜籽两块五毛钱,今年才卖一块二毛钱;去年每斤香菜卖两块八毛钱,可今年干脆无人问津。
张子亮的“种地安排”是整个河套灌区农民种植习惯的一个缩影。巴彦淖尔市农业局副局长尹兆明告诉记者,由于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形不成规模,千家万户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难以对接,通过种“花花田”以期达到“东方不亮西方亮”的目的是农民无奈的选择。目前农民们迫切希望把真正有带动能力的农字号龙头企业引到农村,希望政府及农业部门提供真正有价值的农产品供求信息,希望政府组织、引导农民实行规模化种植。
记者在河套灌区麦收现场看到,农民们要么在地头闲坐,要么站在地堰上指手画脚。因为从去年开始农民就改人工收割为联合收割机收割。今年机收率已达100%。
记者发现,农民比以往更注重学政策、用科技,更加重视精耕细作,谈起侍弄土地头头是道。前几年仍用耧种小麦,化肥和小麦一齐下,现在都用播种机了,肥种分层,节本增效;机收小麦,提高效率,减轻劳动强度,还把秸秆翻到地下提高土地有机质;种小麦用良种,亩产增加近200斤。李仁光等河套农民随口就能说出株距、行距多少,1亩地种多少棵庄稼。如1亩西瓜744株苗,1亩制种玉米520棵,甚至种地前要用绳子拉直划线。
采访中,农民也迫切希望农业科技人员对番茄、蓖麻及其它作物的种植、田间管理给予指导服务,政府组织引导农民进行农家肥秸秆还田,兴建沼气池,扩大沼液、沼渣肥的使用面积,不断提高土壤的肥力水平和生产能力。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