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地区约三成的耕地位于海拔2300米以下,这些地区在完成一茬作物种植收获后,平均还有90天左右的时间光热条件可以利用,并且这些地区在传统上就有进行间套复种的习惯,群众中有“吃饭靠前茬,花钱靠后作”的说法。近几年,海东地区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千方百计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因势利导,鼓励有条件地区的农民扩大间套复种面积。今年间套复种面积创近十几年来之最。
海东各县根据不同的光热条件和地理优势,套种、复种优势作物。黄河两岸的循化、化隆两县的农户在小麦收割前的20天,套种马铃薯,年底每亩的马铃薯产量可达1000公斤以上,每亩可增加收入300元,今年两县小麦套种马铃薯面积约为5万亩。在湟水谷地,海拔2200米左右的平安、互助土族自治县复种苜蓿、毛苕子等饲料发展家庭养殖业,今年复种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每亩饲草产量可供3只羊过冬。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和我省蔬菜大县乐都县充分利用地膜、移动弓棚等农业设施,逐年增加湟水谷地的间作、复种面积,两县今年蔬菜复种面积约为9万亩,二茬种植包心菜、青头萝卜,每亩可增加近千元的收入。同时,两县在小麦种植区实施小麦、玉米间作,小麦、黄豆间作,玉米、黄豆的收成还要超过小麦的收成。
来源:青海日报 记者:东治 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