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05-09-12 来源:江西日报 作者:宋海峰
--------------------------------------------------------------------------------
来自省农调队提供的资料显示,上半年,全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逾1378元,较上年同期增加206.91元,增长17.7%。
上半年全省农民增收的速度来之不易,但问题和困难也摆在我们面前。在近日省政府召开的研讨农民增收创业座谈会上,省有关部门的领导普遍认为:我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构筑,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要实现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保七争十”的农民增收目标,难度较大。
农民增收活力大增
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省委、省政府向全省3200万农民郑重承诺:2005年各项支农政策将继续稳定、完善和加强,已经实现的政策不变,已给农民的实惠不减。
承诺的兑现,给全省农民带来了“真金白银”的实惠: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两免征、三稳定、四加大”的惠农政策,农业税在赣鄱大地上“寿终正寝”,继续免征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财政支农力度不断加大。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实行早稻最低收购价等政策落实到位;对粮食大县实行奖励……种种举措,有力地拉动了早稻增产和农民增收。
从上半年农民收入结构来看,工资性收入成为拉动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随着各地进一步为农民外出务工创造宽松的环境,农民务工收入增长较快。据介绍,全省农民工资性收入达554.8元,增加55.9元,增长11.2%。
家庭经营收入仍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今年,全省早稻总产量较上年增长5亿公斤;林、牧、渔业收入全面增加,林、牧、渔业人均现金收入合计296.5元。
“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在帮助农民节本增效上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上半年,全省1010万亩水稻普及了测土配方施肥,亩增粮食18.4公斤,节支增收54.8元,全省增产粮食3.09亿公斤,节支增收总额5.53亿元。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农民种粮增产增收。
实现农民增收目标难度不小
去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953元,第一次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今年省委、省政府提出要确保农民收入增长7%,力争10%。全方位分析,我省要实现这一目标的难度,在于农资价格上涨和粮食价格走低的双向制约。尽管年初国家出台了力度相当大的平抑农业生产资料上涨的政策措施,省委、省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各地、各部门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今年以来,农资价格仍有不同程度的上涨。由于粮食价格走低、农资价格上涨的双向制约,不仅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给农民增收增添了压力,还部分抵消了国家惠农政策的增收效应。
还应引起人们注意的是:今年农作物病虫基数高,危害较大,仍然是夺取全年粮食生产丰收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而且今年下半年天气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当前动物疫情形势复杂,防疫压力大,且由于近期气候变化大,已成为一些疫病发生的诱因,给我省畜禽生产带来了新的不利影响。
全方位挖掘农民增收潜力
如何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保七争十”的目标?有关专家认为,当前,各地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工作全局,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根本,全方位挖掘农民增收潜力。
切实稳定粮食市场价格,刻不容缓。确保粮价稳定,是保持今年农民增收目标实现的重要一环。要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坚决把市场粮价维持在最低收购价之上,在市场粮价低于最低收购价时,要保证指定的粮食经营企业按照最低收购价敞开收购。
农民增收要实现“保七争十”的目标,必须寻求新的亮点,切实抓好晚稻生产,夺取全年粮食丰收,夯实农民增收的基础。各级农业部门要采取综合措施,提高晚稻产量,继续加强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市场的整顿,保证农民用上放心农资。省农业厅将在测土配方秋季行动中,免费为150万户农民提供技术服务,示范面积500万亩,辐射带动1500万亩;提高肥料利用率3~5个百分点,单产增长5%以上,亩节本增效30元以上,总节本增效4.5亿元以上。
及早谋划冬季农业生产。各地要把冬季农业生产作为农民增收的新增长点来抓,主攻油菜、时新蔬菜、名优水果、草禽畜禽、特种水产等5个产业,做到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力争整个冬季农业生产效益在去年的基础上提高5%~8%。
实现农民增收“保七争十”的目标,事关重大,也事关长远。让我们方方面面都来努力,做好这篇大文章!
相关链接
■ 江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较上年同期增加206.91元
■ 江苏农民上半年现金收入增长15.5% 人均减负159元
■ 黑龙江肇东农民靠特色种植养殖业增收
■ 云南宣威马铃薯“专用通道”助农增收
■ 广东怀集县农民喜上网买卖农产品
■ 怀集县农民喜上网络买卖农产品
■ 宣威马铃薯“专用通道”助农增收
■ 江苏赣榆泥鳅畅销韩国 农民纯收入净增30%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