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在线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消息 2005年,全省工商系统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大会在资阳召开,向全省推广资阳加强市场管理的成果和经验。
资阳市工商局局长孙建中说:“今年,我们局创新了工作思路,从抓源头、建机制、强监管入手,整顿和规范了市场秩序,加大了打假和惩处力度,为维护公平健康的市场秩序进行了一系列探索。特别是在人感染猪链球菌疫病期间,全市工商干部昼夜奋战在第一线,确保了猪肉消费市场的安全。”
去年初,资阳市工商局为规范农资市场的一系列措施。
抓源头,加强对农资经营单位主体资格的把关和审查。开展专项整顿和商品质量定向监测,实行“两帐两票、一卡一书、三包、两责、一公告”制度;严厉打击农资生产、销售中的违法违章行为,杜绝坑农害农事件发生。严厉地打击以次充好、以假充真、掺杂使假、短尺少秤等坑害消费者的违法违章行为。
建机制,投资50余万元,在全市建立了市局统一指挥,县(市、区)局协调、工商所实施的三级“12315”维权机制,并在全市农村设立了149个“12315”申诉举报维权联络点,让农民投诉方便。同时,积极与农业、质监、物价等部门建立联席会议、联查联治等制度,形成监管合力;并就辖区重点集贸市场实行工商人员驻场制和坚持一般市场巡查制。在市场公示驻场工商人员名单及职责,以便接受群众监督;市场业主的市场管理工作人员实行分片包干、分时值班制,做到“场不散、人不撤”,确保管理到位。
送服务,向广大农民宣传《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以及识别假冒伪劣产品、商品知识;定期或不定期邀请经营者和村民小组组长、村民代表召开座谈会,为经营者掌握农村信息、村民了解农资信息提供了互动平台.在市场设立消费满意维权岗,主动及时受理调解消费者投诉;建立和完善市场内经营者“经济户口”档案,对经营者行为和状况实行跟踪监管、服务。在练好“基本功”的同时,资阳市工商局干部还经常深入基层,蹲点调研,在管好搞活现有市场的同时,不断培育和发展新的商贸市场,活跃农村消费市场。
严打击,依法维护农业利益。市局的干部职工经常与基层工商执法人员一起查窝点,打假冒,维护农民切身利益。全市51个基层工商所均成立了红盾护农执法巡查队。去年1-11月,全市工商系统共出动执法人员5879人次,出动执法车辆1041台次,检查各类农资经营企业和经营户177526户(次),查处各类假冒伪劣农资商品违法案件369件,查获各类农资产品516.4吨,案值253.58万元,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150多万元。
2005年6月28日,全省工商系统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大会在资阳如期召开,全省21个市、州工商局局长、分管副局长、市场科(处)长,国务院和省、市相关部门的领导亲临会议。会上资阳市工商局作了“发挥职能、服务三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唯一发言。与会领导和代表参观了简阳贾家镇大山村、大哥大有限公司等三家公司,对资阳市工商局结合实际,加大打假力度、发展农村经纪人、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去年7月初,国家工商总局市场规范司领导还专门带领浙江、新疆、江苏等省、自治区工商局的领导到大山村进行了参观学习,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最能体现资阳市工商系统干部特别能战斗精神的,是去年夏那场处理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的突发事件。资阳市工商局得到疫情通报后,迅速启动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案。市工商系统干部职工高举“红盾”,全力抵御这“不速之客”,疫病攻坚战紧急展开:加大市场的巡查力度,全系统的工商干部在各农贸市场进行全天候巡查。凡进入市场的肉食品经营者,必须是营业执照和卫生健康证齐全;进入屠宰场的生猪,必须具有畜牧部门的检疫证明,没有检疫证明的,不准宰杀;严把市场销售环节,巡查中一旦发现问题,立即处理。充分利用“12315”投诉举报平台发动群众举报,让病死猪肉不敢流入市场,一经发现从重从快打击。实行了市局党组成员包县局、县局包工商所、工商所包市场和屠宰场、工商所干部包屠宰工的“四包”责任制。同时,市县所三级都层层签订了责任书,确保市场猪肉的安全。严密的工作措施和工作责任,换来了良好的效果。全市市场活力也逐渐得到恢复,为广大群众战胜疫情树立了信心。在强化监管的同时,工商部门十分注意繁荣市场,向老百姓大力宣传:凡是经过了检疫的,大家可以放心消费。
市场关口把得严、把得好,工商部门付出了艰辛。资阳市工商局局长孙建中在指导中因天气太热,工作量太大几乎累得病倒,但仍然坚持和全体工商干部战斗在市场一线。一天工作十多个小时,没有星期天和上下班。有的工商干部孩子上了大学录取线,还没接到通知,心急如焚,但为了抗击疫病,放弃了对孩子的眷顾……
穿着制服正在雁江城南市场巡查的城南工商所的周江华说,他早上6点多就来市场巡查,一直要到下午七八点钟肉全部卖完才下班。他还拿着与经营户签订不宰、不卖病死猪肉的责任书,上面有几十名经营户签了名,承诺坚决不宰、不卖病死猪肉。一位猪肉经营者也说,他们真是很辛苦,最后一砣肉不卖完,他们就不会离开。
工商部门快速的行动、切实的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省领导去年7月26日视察资阳城西市场时给予了充分肯定。据了解,从疫情突发至2005年8月1日,全市工商系统出动人员6025人次,出动执法车辆1046台次,检查肉类、家禽经营户17537户次,检查集贸市场3456个次,检查定点宰杀场(点)和家禽宰杀点3899个。
杨文清李永忠陈岳海
<标题>=德阳重装:挺起工业的脊梁
<正文>= 2005,德阳工业发展史上一个浓墨重彩的年头。
1月5日,由东方电机中标并独立制造的4台三峡右岸70万千瓦发电机组的第一台正式投入生产。
3月21日,二重集团公司承制的5米宽厚板轧机在宝钢热负荷试车成功,结束了我国没有4.2米以上宽厚板轧机的历史。
6月2日,我国首台高国产化率重型燃气轮机在东方汽轮机厂试车成功,标志着中国装备制造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7月10日,东电为三峡左岸电站生产的最后一台转轮正式发运。同日,有“中华第一跨”之称的东方电机重型装配厂房竣工落成。
11月28日,东电在一天的时间里创造了三个“全国之最”:东电在全国首次完成两台6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同时发运,在国内用最短时间实现发电设备综合产量累计突破1亿千瓦,成为目前国内外唯一能够生产整体式机座、内外式机座、三段式机座三种机型的制造厂家。
……
连连佳讯,德阳这一中国装备制造业基地在人们惊慕的目光中展现身手。
因工业而生的德阳市,5年前曾一度困惑在如何“以工业而兴”的话题前。
这个上世纪50年代被国家布局为“母机工业”基地的老工业城,其财政支撑却是绵竹的酒、什邡的烟。东电、东汽、二重三家重大装备制造企业,因不景气而被人笑喻为“三只不会下蛋的‘铁鸡公’”。
德阳工业发展的路该怎样走?
德阳市委书记李成云对笔者回忆道:“看看旌阳区6个人中就有一个人与三大厂有关的现实,德阳离得开三大厂吗?重大装备制造业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工业水平和实力,这就是德阳的比较优势所在”。我们看到了装备制造业希望的曙光。”
2001年1月,市委新一届领导班子,果断决策,把打造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作为德阳未来发展的战略取向。
2002年1月,德阳市成立了以市委书记李成云为组长,市长方小方等为副组长的“德阳市重大技术装备建设领导小组”。按照“基地十链条”的思路,提出了大力发展重大动力装备、重大冶金装备、石化成套设备等9大产业链的规划。
德阳的思路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省上专门成立了重大装备领导小组。2003年,省政府《关于加快我省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意见》出台,德阳被纳入“1+8”工程。国家科技部也把德阳列为“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业试点城市”和“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
打造“重装”名片,德阳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
———加强技术改造。近三年德阳企业技改投入50多亿元,超过前10年的总和。
———提供资金支持。每年拿出2亿支持二重、东电、东汽的增值税先征后返。
———剥离企业办社会。德阳市为二重剥离办社会职能支付5836万元,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目前二重已将医院、学校、公安等社会职能移交地方政府;东电、东汽也已做好了医院、学校移交当地政府
的前期准备工作。
———做好协作配套。三大厂与中小企业签订了协作协议,产生了一批装备制造业中小企业,为龙头企业配套服务,越来越多的中小机械企业向园区聚集。
———扩大对外开放。德阳市装备制造业企业与GE公司、ABB公司、阿尔斯通公司、三菱公司、日立公司、法国施耐德公司等多
个世界500强企业建立了合资合作关系。
扶“重”而行,德阳“重装”名片效应凸现。美国CE公司,日本日立公司、三菱重工,法国阿尔斯通公司、施耐德公司等世界知名企业主动上门谋求合作。
德阳重装新产品不断创造“中国第一”:东电“巨无霸”装备三峡电站,享誉世界;二重承制的5米宽厚板轧机的历史;东电、东汽分别夺得竞争非常激烈的岭澳二期核电站两台百万千瓦级半转速发电机和汽轮机的制造合同。
德阳工业经济效益明显增长。2005年1-11月,全市规模以上装备企业达153户,配套中小型企业超过300户,预计全年规模以上装备工业实现销售收入将超过200亿元,实现利税将超过20亿元,其中,“三大厂”全年销售收入超过90亿元,实现利税超过16亿元。目前,“三大厂”到手的订单已超过300亿元,生产日期已排到2008年。
德轩
编辑:邱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