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ww.gz.xinhuanet.com
“十五”期间,沿河自治县围绕做好“一山一水”两篇文章为两翼的“飞鸟型”经济发展模式,全县上下齐心协力,真抓实干,GDP由2000年的68990万元发展到2004年的107365万元,年均增长7.8%。
2000年-2004年五年间,沿河自治县委、县政府确立了“倚靠贵阳,面向重庆,依托乌江,挤进长江”的战略取向,围绕调优一产、强调二产、调大三产的总体构想,构造以县城为龙头,326国道沿线的土地坳、官舟、黑水为中轴,谯家、洪渡为南北两翼,实现“龙头激活、中轴突破、牵动两翼齐飞”的经济发展格局,实现畜牧业、生态产业、小城镇建设三大突破,突出四个重点,真正把沿河建设成为黔东北、渝东南地区通江达海的重要港口城市,逐步建成能源大县、绿色大县、旅游大县和畜牧强县。
五年来,全县上下紧紧围绕这一发展思路,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70.2:11.5:10.3,调整为2004年的64.1:12.9:23。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农村牧渔业总产值由2000年的75422万元发展到2004年的104930万元,年均增长4.2%。2001年至2004年年均粮食总产量实现162703吨,比九五期间年均粮食总产量15046吨增长8.1%,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165元增加到2004年的1432元,年均增长5.3%。工业经济保持2位数增长,规模工业总产值由2000年的4158万元发展到2004年的9283万元,年均增长22.2%。财政收入实现稳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由2000年的3309万元发展到2004年的5065万元,年均增长11.2%;投资与消费稳步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000年的14874万元增加到2004年的33030万元,年均增长27.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0年的14393万元增至此2004年的25140万元,年均增长15%。
此外,全县交通、城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教育卫生设施日臻完善,文化广播电视通讯等各项社会事业深入发展,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出与日俱增的发展势头。(杜晓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