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新华网
贵州省织金县以“绿肥为基础,养殖为关键,沼气为龙头,循环为核心,增效是目的”,找到了农村循环经济新路子,开辟了给农民票子、还大地“被子”的新局面。
变废为宝:农村循环经济之路
近几年,织金县在推广绿肥种植及其转化利用,发展养殖业和实施“一池三改”(建沼气池、改厕、改圈、改灶)的过程中,一些农户形成了“绿肥—养畜—沼气—沼肥—种植”一体化的循环生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农民收入大幅增加,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2004年,织金县种植绿肥32.5万亩,加工草粉7.8万吨,推动了畜牧业发展。全县培育了20多个畜牧专业村,建成了一批肉牛出口基地,形成了饲料加工、良种繁育、商品生产和畜产品加工产业链。
县委书记张玮介绍说,织金县发展农村循环经济遵循“变废为宝,循环利用,节约能源,优化环境”的原则,把每个环节的效益充分挖掘出来,把建设节约型社会与改善生态环境有机结合,努力实现自然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
增收节支两笔账,农民得实惠
上坪寨乡坡脚村妇女王怀芬一家4口人,2个孩子上学,丈夫在外打工,全部农活压在她的肩上。自从县里推广循环经济以来,她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她给记者算起了循环经济增收与节支两笔账:用3亩地种绿肥,打成草粉喂养10头猪,2个月出栏,每头猪净赚300元;利用猪粪制沼气,解决照明、燃料问题,一年少烧3吨煤,节约1000元;过去每月开支电费20元,现在仅花5元,每年节省电费180元;种绿肥的地肥效提高了,减少用化肥,原来6亩地要用5包化肥,现在只需1包,至少节约300元;用沼渣种玉米,每亩增产50公斤,增收210元。循环经济增收、节支两笔账,她家每年至少增收5000元。
茶店乡大营村发展“绿肥—养殖—沼气—果蔬”循环经济,2004年,全村种植4500亩绿肥,发展29户养牛大户,62户养猪大户,共养牛830头,养猪985头,全年增收节支60多万元,人均增收240元。
守着柴山不砍柴,还大地“被子”
织金县森林覆盖率已从1988年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创建初期的8.3%提高到目前的43%。县林业局局长陈文华说,发展农村循环经济较好地解决了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缓解了煤炭企业关井压产与农民一时燃料短缺,势必提刀砍柴之间的矛盾。要不搞沼气,全县每年要砍伐薪炭林3万立方米,相当于消耗一年活立木增长量的50%。全县每年造林1万亩,相当于砍伐5000亩,生态建设成果将被毁掉。如今以沼气代煤代柴,每年至少节约25万吨燃煤,有效地保护了森林资源。全县连续4年种植绿肥30多万亩,并且逐步将绿肥、养殖、沼气联成产业链,推广沼气除大量节约燃煤外,每年至少节电50多万度,节支360万元。
县农业局局长雷思昌说,绿肥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氮素,能减少或避免土壤污染。上坪寨乡坡脚村农民焦永刚说:“绿肥地越种越肥,粮食稳定增产,留给后辈好田地,保证子孙有饭吃!”(记者刘子富 秦亚洲 新华社专稿)据新华社贵阳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