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海域面积广阔,海洋资源丰富,但陆域资源贫乏,耕地稀少。在2.22万平方公里的区域总面积中,陆域面积只有144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总面积仅190平方公里、林地总面积559平方公里。可以说,舟山是个海洋大市,却是个农业小市。
在这样的资源环境下,舟山人向来是以“耕海牧渔”为主,“春种秋收”为次。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期,许多舟山人仍然可以靠鱼肉糜充饥,因此,农业始终没有成为舟山的主导产业。无论在当前还是今后,倾全力发展以种植为主的纯农业,对于舟山来说都是不科学、不现实而且是不经济的。
但舟山目前仍有近一半农业人口,二三产业还无法为农民提供充足的转产就业门路,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还远不足以支撑起农民的养老、医疗等福利保障,发展海岛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依然是一项紧要任务。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耕地被征用,淡水资源也“警报常鸣”,海岛农业已陷入“窘迫”的境地。显然,如继续按照传统思路来发展农业,肯定将难有作为,甚至会越走越难。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舟山具有独特优势
舟山农业出路在哪里?市委、市政府制定了“3×3”产业发展重点,其中的一个重点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这为舟山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立足地方实际,走生态、高效、精品、特色发展之路是推进海岛农业朝更新、更高层次迈进的根本途径。
客观地说,舟山具备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优势和条件。首先是有良好的政策环境,我市陆续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引导农业产业化发展和支农扶农的优惠政策,去年起全面实施的暖促工程明显推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其次是优越的自然和区位条件,舟山气候温和湿润、土壤肥沃、工业污染较少,适宜于许多特色农林经济作物、无公害蔬菜种植及禽畜养殖;随着连岛大桥的建成,舟山更有希望成为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和都市人休闲观光的好去处。再是舟山的农业产业化组织起步较好,众多专业合作示范性组织、协会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已在带动农业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普陀佛茶、普陀水仙、晚稻杨梅……历年来,舟山培育出不少具有海岛地方特色、符合绿色消费需求大势的优质农产品,柃木、野生獐等动植物种养蕴藏着一定的发展潜力。我市的一些特色优质农产品已经获得了市场和评奖专家的认可。无公害农产品的质量也不断提高,今年上半年省农业厅对我市的无公害蔬菜、生猪样品进行抽检,质量安全合格率均达100%,列全省首位。可以说,海岛型高效生态农业已初吐芬芳,接下来就是要把这个朝气蓬勃的产业继续做深、做透、做精、做强。
把握好三个关键 正制订详细规划
大力发展海岛型高效生态农业,最基本的一点是进一步重视和加大投入,积极贯彻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调优调强、增收增效”的工作思路,统一认识,形成合力,切实把这项产业重点工作抓好。
全市各级农林部门已将发展海岛型高效生态农业确定为今后的主要任务。今年7月召开的全市农林局长会议提出了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需把握的三个关键:一是尽最大可能提高资源利用率,着力发展水、地资源节约型产业,努力实现耗水型种植业向现代化海岛节水型产业转变;二是最大限度发挥有限资源的比较优势,跳出“小而全”格局,着力发展精细农业、高效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品牌农业;三是大力发展科学种养、加工、销售一体化的“龙型产业”,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虽然上述“三个关键”以及相关措施已初步制定了海岛型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目标和任务,但还不够系统、不够明确。我市农林部门将于年内编制完成农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其中将对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制定出较为详尽的工作规划,进一步明确目标策略、功能布局、实施办法等,以更快、更好地推进这项势在必行的重要的系统工作。
来源:舟山日报 作者:李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