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网福建频道
农村妇女已成为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农村家庭生活的核心。她们的科技素质如何?她们对社会对自身有何追求?她们在家庭中的地位及承担的角色是什么?不久前,省科技厅组织课题组,对福建省农村妇女的科学素质的内涵和外延展开调查。调查对象是农村年龄在20至59岁的男女村民。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妇女受教育程度低,大部分安于现状,“科学素质”较低是直接影响妇女发展的最大因素。
调查结果:女性受教育程度低
从调查总体看,福建省目前农村农民受教育的程度仍然较低,男性为7.4年,女性为5.4年。
女性集中分布在“小学毕业”(37%)和“上过几年扫盲班”(17%),两者合计为54%;而男性集中分布在“初中毕业”(33%)和“上过初中”(26%),两者合计为49%。女性受教育程度在“小学毕业及以下者”占71%,男性占33%,两者差异在38个百分点;而男性受教育程度在“初中毕业及以上者”占41%,女性占17%,两者差异也在24个百分点。
父母对子女接受教育程度所持的态度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有52%的被调查者认为女儿有初中毕业就可以。当问及“假设你有一男一女两个孩子,而你只有供一个孩子上学的能力,那么你将供谁上学”时,96%的被调查者选择供男孩子上学,3%回答“无所谓”,而只有1%的被调查者回答供女儿上学。这说明在家庭教育资源紧缺的条件下,父母对儿女接受教育的行为选择存在性别偏好,往往以女性被剥夺受教育权为代价。“假设你有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且有能力供两个孩子上学,但其他方面又很需资金,那么你将供谁上学”这个问题。调查结果显示:42%的被调查者回答让男孩上学,而不让女孩上学,把不让女孩上学节省下来的钱用于其他方面的投资;57%的被调查者回答让男孩和女孩都上学;只有1%的被调查者回答让女儿上学,而不让儿子上学。这个调查结果表明:父母对女儿和儿子接受教育的行为选择除了受家庭教育资源状况影响外,与父母对儿女教育投资存在性别差异的观念有关。
调查还表明,目前福建省农民对科技政策不甚关注,尤其是女性。她们获取新技术的途径依然是采用传统的方式。70%的被调查者回答从亲友那里获得新技术,有20%回答通过政府的农业技术推广渠道获得新技术,有6%回答通过广告获取新技术,有4%的被调查者回答不知道从哪里获得新技术。这也揭示着目前我省农业技术推广存在严重的“缺位”现象。
形成原因:封建迷信观念作祟
专家指出,农村妇女由于受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加上文化知识和技能的缺乏,往往表现出满足于现状,相信命运的安排。与男性相比,农村妇女更易于“安于现状”。56%的男性认为“如果一事无成,我会不甘心”,而只有35%的女性认为“如果一事无成,会不甘心”。
此外,不少农村妇女的迷信思想和传统观念依然根深蒂固。78%的女性持“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81%的女性认为“男性应该外出做官、经商”。22%的女性被调查者相信算命,65%回答“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只有13%回答不相信。
当问及“你认为哪些条件分别对男女两性找工作较为重要”时,男性认为第一重要的条件是学历,第二重要的是技术专长,第三重要的是工作经验;而女性则认为第一重要的条件是性别,第二重要的是相貌,第三重要的才是学历。可见男女两性对找工作应具备的条件所持的观念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会影响到男女两性对自身科学素质所采取的不同行为。
专家建议:激发妇女的创新能力
农村地区往往是迷信思想和封建传统观念滋生的土壤,而广大农村妇女又是这些思想观念的主要受害者。福建农林大学妇女研究中心的专家朱朝枝认为,改变她们的现状,就要消除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通过农村科普活动,加大农村地区的科技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宣传普及力度,帮助广大农村妇女提高创新能力,增强自信,改变她们安于现状的不利局面。
对于已经错过了接受基础教育的许多农村妇女来说,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对她们加强继续教育,把成人妇女的再教育纳入正规化、系统化的轨道,多渠道帮助农村妇女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科学技术、培养科学精神。
此外,要把男女平等的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使其同人口意识、环保意识一样,深入人心。只有从根本上改变“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模式,把农村妇女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农村妇女才能更有信心、更有精力、更加专注地投入社会事务中去,才能推进自身的独立与解放。 (记者 林智岚)
稿件来源: 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