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帝故里”新郑市近几年获得全国性表彰的奖牌很多,但有一块也许会更吸引人们的目光:全国生态农业建设示范市。
而熠熠生辉的奖牌背后是蓬勃兴起的沼气建设热潮:2005年以来全市新建沼气池5409个,涌现出15个“百池示范村”,1个千池镇。
新郑市为何在较短时间内发展得这么快?为何群众建设沼气的
热情那么高涨?新郑市委书记赵武安这样回答:创建的新型农业服务体系推动了农村沼气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同时沼气在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调动了农民建设沼气的积极性。
新型农业服务网络造福农民
当前,随着农业市场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加快,过去传统的服务体系运作机制已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出现了农业科技管理与推广体制不顺,呈现出“线断网破”的局面。
针对这种情况,新郑市农业部门经深入调研和科学论证,提出了“创建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建立项目管理长效机制”的新思路、新理念。其构建的农业服务新网络是搭建市、区域、村、科技示范户四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成立了市级农业信息服务中心,组建6个区域科技服务中心和180个村级服务站,延伸发展了1800个科技示范户。市级农业信息服务中心设立了轩辕农牧网、内部局域网,打造了市级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形成了运转协调、农民信赖、社会和谐的农业服务新格局。
市农业局通过培训、选拔,设立由80名农业科技人员组成的农业专家服务团、两部农业120免费热线电话、10辆为民农业科技服务车,为农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技术服务。服务体系外连农业技术推广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明确了“科技入户,服务三农”的体系服务宗旨。
健全完善的服务网络为农村沼气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服务保障。
合力推进沼气建设
“农村沼气事业被新郑市农民 称为‘民心工程’。发展如此之快,群众口碑这么好,可以说是各级党委政府关心支持的结果。”新郑市农业局局长楚瑞民告诉记者。
据介绍,在发展农村沼气上,新郑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四大班子领导都高度重视,并把沼 气建设列为今年市委、市政府要办的十件实事之一,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谢霜云为组长的沼气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新郑市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多次到沼气建设现场进行指导、调研、检查工作,先后召集相关部门在沼气建设一线召开协调会、促阵会、现场办公会,帮助解决政策补贴、物资供应等实际问题。特别是市委书记赵武安和市长吴忠华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专题对沼气建设进行调研、指导,现场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市财政等部门多方筹措资金,及时解决沼气建设、补贴所需资金问题,确保沼气建设顺利开展。
为引导好沼气建设,郑州市政府拿出专项资金50万元扶持新郑市的沼气建设,新郑市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安排专项资金200万元,对沼气建设户进行补贴,较好地解决了沼气建设的资金问题。
新郑市沼气建设也牵动着上级领导的心。今年以来,国家农业部、省人大、省政府、省农业厅、省发改委和郑州市人大、政府、政协等领导、专家、学者先后多次到新郑指导、调查研究农村沼气建设。
11月初,农业部副部长范小健、省农业厅厅长张广智、郑州市副市长王林贺等一行来新郑调研,对新郑沼气建设取得的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特别是郑州市政府,为鼓励新郑沼气建设,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很大支持,并提出指导性、建设性意见,使新郑的农村沼气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三个“直接到户”暖民心
吴忠华市长说,沼气建设项目是个“三分建,七分管”的专业性强、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如果后续服务跟不上,就有可能导致项目半途而废,难以实现农民增收的目的。
为此,今年以来,新郑市健全了沼气服务网络,实现三个“直接到户”,即依托农业服务体系,建立市级农村能源服务中心,乡级区域服务站,村级沼气服务分站和沼气示范户的四级沼气技术服务网络,实现了技术服务直接到户;依托四级连锁服务网络,引进市场机制,建立起四级物资服务网络,实现了物资供应直接到户;落实扶持政策,财政拿钱补贴直接到户。
为确保建造质量,他们对整个沼气建设实行四统一管理,项目的建后服务工作,全部交给乡级或村级服务站进行服务。
新郑市通过沼气服务体系建设,疏通了沼气技术服务通道,为农民提供建池前、建池中、建池后的全方位服务,做到技术指导到位,物资供应到位,确保项目建成一处,使用一处,发挥效益一处,确保了沼气建设群众积极参与,进展迅速,群众满意,2005年以来新建沼气池质量高,使用效果达到100%。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新型的农业服务体系,使新郑市赢得了国家农业部和全国农业系统的赞誉和认可。先后被列为“亚行贷款农村能源建设示范市”,2004年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生态农业建设先进集体”、被省农业厅授予“农村能源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今年9月份,新郑市又被农业部确立为全国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研究试点市。
11月初,农业部副部长范小健(左一)在省农业厅厅长张广智(右一)、郑州市副市长王林贺(右三)、新郑市委书记赵武安(右二)等陪同下,察看新郑市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来源:河南日报 作者:田宜龙 责任编辑:张培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