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县域经济 >> 内容阅读
湖北恩施鼓励农民“吃特色”
来源:种子网           2005年09月10日   阅读: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钟华林 沈维菊
 
  本报讯  “我们现在主要是‘吃’茶叶。”鄂西山区恩施市灯笼坝村农民王秀双在接受采访时,乐呵呵地“幽”了一“默”。事实也果真如此。他家4口人,5亩坡地全是茶园,一年采茶10个月,收入5万多元。

  “我一斤高档茶足够买回来全年的粮食,连菜都是在镇上买的,您说我不‘吃’茶吃啥?不仅我一家‘吃’茶,我们全村的人都‘吃’茶。”

  王秀双和他的乡亲们称自己是“吃”茶,而恩施市的负责同志则说,就全市的情况来看,更准确的说法叫“吃特色”。据介绍,近年来,恩施市从山地坡地不宜开垦种粮的实际情况出发,帮助农民解决资金投入和产品销售两大难题,使农业产业化水平得以快速提高,茶叶、烟叶、魔芋、药材等特色产品逐渐形成规模。目前,全市共有特色产业基地近百万亩,并成为“全国魔芋产业第一市”、“湖北省无性系良种茶第一市”,去年,农特产业创产值1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70%,辐射带动6万多贫困户、20多万贫困人口,农民依靠特色产业年人均收入800多元。

  自2002年开始,恩施市以财政贴息的办法带动农村小额信贷,有效地解决了农特产业基地建设中的资金“瓶颈”问题。近三年来,全市农村信用社累计为6万多农户发放小额贷款8000多万元,市财政共安排贴息资金800多万元。在具体操作上,他们主要采取了两种贷款模式。一是“公司+农户”模式,如在烟叶生产上,由农户向信用社立据贷款,由烟草公司帮助农民组织肥料等配套物资投入并指导农户生产,烟草公司对农户的贷款实行全额贴息,农户出售烟叶后只偿还信用社本金;二是“大户+贫困户”的联保模式,大户带动小户发展。恩施的板桥党参历史悠久,名声在外,但规模偏小,在解决资金投入难题之后,迅速发展,成为“中国板党第一镇”,并带动其他品种药材规模不断扩大。

  恩施市的农业龙头企业之多之“壮”,出人意料。其中,茶叶龙头企业华龙茶叶公司是湖北最大的茶叶加工企业,辐射10万茶农、20万亩茶园,收购量占全市60%,去年支付给茶农现金7000多万元,优质茶大量出口。此外还有近10家颇具规模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它们分别以一到两个特色农产品为依托,进行精深加工,使恩施市的农产品商品率达到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