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县域经济 >> 内容阅读
河南省灵宝市找准支点撬动烟叶生产快速发展
来源:种子网           2005年12月09日   阅读:

今年灵宝市烟叶收购工作传来佳音:4.5万亩烟叶产值达5764万元,亩产值1399元,烟农户均收入7568元,在全省名列前茅。种烟使烟农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当地有段顺口溜:“当年盖新房,次年买高档,三年娶新娘”。但是,探索灵宝烟叶的发展历程,却出人意料:2001年,灵宝市烟草面积2.4万亩,亩均收入仅402元,由于种烟面积小,质量效益差,生产经营难以为继,烟草局个别职工停薪留职,甚至离企而去另谋职业。短短4年间,灵宝市的种烟面积虽然只扩大了一倍多,但收入却增长了3.5倍。他们是如何突飞猛进的呢? 灵宝市位于河南省西部边陲,耕层深厚,具有发展优质烟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但作为全国无公害苹果生产示范县(市)和园艺产品出口示范区,耕地面积93万亩,其中果树面积就达60万亩,烟果争地矛盾突出,烟叶生产面临严峻挑战。灵宝市烟草公司在审时度势中总结出:投入不足是制约烟区发展的主要因素;技术棚架是影响烟叶质量的关键;管理粗放是影响烟叶效益的核心。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可以撬动地球。灵宝市正是找准了投入、科技和管理这三个支点,撬动了烟叶产业的快速发展。 加大投入规模化效应凸显 据河南烟区调查,烟田亩投入达到400元,才能进入烟叶生产的良性循环层次,达到300元才能进入稳定状态,200元投入只能在生存线上起落,低于200元则产量萎缩下滑。由此可见,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只有全面加大投入,才能扩大规模,实现烟农增收、财政增税、企业增效,促进烟叶产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各级政府扶持力度逐年加大,使烟农种烟的成本大大降低,调动了烟农种烟的积极性。各级政府和烟草部门投入烟叶生产资金从2000年的594万元,亩均85元增加到2005年的1112万元,亩均247元。乡镇政府也积极出台政策,加大生产投入力度。朱阳镇积极加大烟叶基础设施建设,对炕房建设、烟用水窖、大棚育苗等给予补贴,5年来,累计投入456万元。2004年,种烟面积达到2.2万亩,产值达到2344万元,一举成为闻名全省的种烟第一大镇。 为解决种烟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的问题,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2001年,灵宝市制定了《关于改善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建造一眼水窖奖补100元;建造一座育苗大棚补助1000元;建造一座下排湿炕房补助800元,并无偿提供自控仪一台。目前,该市共建烟用水窖4500眼、育苗大棚760座,下排湿炕房3607座,建立增雨防雹作业点5个。市乡两级政府、市烟办、烟草部门、种烟村还按比例筹集资金,作为自然灾害风险基金,解决了烟农种烟风险问题。 大力开发新烟区,进一步增强烟叶产业发展潜力。烟草公司对老烟区新开发的100亩以上的烟田,每亩给予80元的粮食补贴,并免费机耕;对新开发的烟区除享受上述政策外,免费供应物资“套餐”。2005年,新开发了两个新烟区,面积达到1200余亩。实现了烟区向东、向西扩张,初步凸显出规模效应。 科技兴烟单位面积效益大增 灵宝市烟叶发展起步较晚,技术落后、管理粗放,烟叶质量和效益差,上等烟比例只有5%左右,其中技术落后是烟叶生产发展的主要瓶颈。要实现烟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技术必然要唱主角。灵宝烟草扎实推进科技兴烟战略,提高了灵宝市的生产水平和烟叶质量。 技术队伍是推广应用技术成果的载体。灵宝注重实施“人才强烟”战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优化技术人员结构素质。现有烟叶生产技术人员45人,其中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18人,初、中级职称5人。其中1人正在就读农业推广研究生。以技术专干为核心,建立高效、灵敏的“金字塔”型技术普及推广网络,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烟叶生产技术制作成光盘,免费发放给烟农,送技术入村,送技术到户,使广大烟农掌握各环节的技术要领,受到烟农的一致好评。 灵宝市注重实施科技创新。2000年至2004年,灵宝市组织实施了“灵宝优质烟技术开发和无公害优质烟叶试验示范”项目,2002年被确定为全国烤烟综合标准化示范基地,2004年以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国家考核验收。几年来,他们以此为平台,逐步完善了以烟草公司生产技术科为主体,以许昌烟草研究所、河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为依托的技术创新体系。结合灵宝实际,开展了“烤烟旱作配套技术研究”、“烤烟豆浆灌根增香技术示范”、“露脚地膜覆盖技术探索”、“下排湿炕房改进研究”等课题,其中豆浆灌根技术和露脚覆盖在全省大面积推广。他们研究制定了《灵宝市烟叶生产标准化技术规范》,实现了优质烟叶开发的标准化管理,提升了烟叶生产的整体水平。同时采取研究与开发相结合,引进与创新相结合,边试验、边示范、边推广的技术路线,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生产力的进程,提高了烟叶生产的科技含量,烟叶质量得到了稳步提升。烟农经济效益不断增加。 灵宝市还大面积推广机械化深耕、机械化起垄、机械化施肥、“懒汉炕房”(下排湿炕房配自控设备)等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让烟农比较轻松地种烟。全面推广了集约化育苗、化学抑芽等技术,实现了烟叶生产专业化分工,节约了烟农的劳动时间,大大降低了烟农的劳动强度。 朱阳镇烟农王全录欣喜地对我们说,以前,每到炕烟的时候,是烟农最苦的日子,白天要去地里采收成熟的烟叶,晚上要把采好的烟叶绑到秆上,每隔一两个小时要对炕房加一次煤,及时进行排湿和加温,稍有不慎,一炕烟叶就成了次品。去年,烟草公司帮他们建成了下排湿炕房,配备了自控仪,电脑控制,自动定色、自动调温,经济实惠,炕出的烟还好,现在种烟省劲多了。 各种新技术的推广,使灵宝市的烟叶质量明显提高,灵宝市2001年被国家烟草局确定为“全国无公害优质烟叶生产示范基地”,2002年被确定为全国烤烟综合标准化三门峡示范区之一,2004年以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国家考核验收。以其“色泽鲜亮、香型独特、气味醇和、余味舒适、化学成分协调,钾含量较高”等优异的品质,赢得了市场信誉,深受省内外烟厂的青睐,行销新郑、郑州、许昌、曲靖、厦门等各大烟厂,质量在全省烟叶评比中连续8年获得第一。 强化管理经济效益最大化 灵宝市通过完善激励机制和对烟农实施动态管理,增强了烟农种好烟叶的责任心。近年来,他们推行了烟农资格认证制度,将烟农分为A、B、C、D四个级别,实行烟农动态管理。在全省率先对烟农实行以“双百分”生产业绩考核为主要内容的绩效管理,考核结果与级别评定和扶持标准挂钩。增强了烟农种烟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提高了烟区的整体生产水平。 烟叶生产的起点是烟农,终端是工厂,烟草公司是烟叶生产的龙头。烟草干部职工是烟叶生产技术指导、服务烟农的主体,其积极性对烟叶生产至关重要。几年来,灵宝市烟草公司确立了烟叶生产的主体地位,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实行“三、四、五”管理办法(即三个人干五个人的工作,领四个人的工资),实现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率先在行业内积极探索集团技术承包与个人技术承包相结合的新模式,以烟站为基础,组建技术承包集团,所有生产技术人员全部实施承包责任抵押,实行“四包一挂”生产成效考核制,即包技术措施落实、包烟农管理、包面积落实和收购总量、包上等烟比例,工作成效与抵押金和奖金挂钩,进一步提高了技术指导入户率和技术落实到位率。 随着烟叶生产的发展,企业效益的增长,职工工资福利逐年提高,烟草公司成为当地响当当的企业。灵宝烟草人把“五一黄金旅游周”变为烟叶移栽周;把“十一黄金旅游周”变为烟叶收购周,法定假日从未休息过,各个关键生产环节,机关干部职工争先恐后下乡服务烟叶生产已成为一种风气。 人称“烟经理”的局长(经理)张宪升,心系烟叶,关爱烟农,在当地传为美谈,他有这样一句口头禅“烟农再小的事都是我们的大事”。今年7月新发展的烟区旱情严重,他心急如焚,一方面协调关系从相距近百公里的苏村乡拉回微灌设备,一方面在自己捐款200元的基础上,发动职工捐款,确保每亩50元抗旱资金,使近400亩烟田的旱情得到了初步缓解。 灵宝市烟叶生产一年一个新台阶,保持着持续稳步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今年,累计收购烟叶602.6万公斤,亩均单产146.33公斤,实现税收1152.86万元。企业人均创利10余万元,全省最高。烟叶生产实现了政府、企业、烟农三满意,当地烟农们说,过去干部强行要我们种烟,我们种的是“怄气烟”,现在种烟政策好了,服务也好了,我们种上了“顺气烟”,还主动增加了种烟面积,提高了烟叶质量。 2005年,全市种烟千亩村达到18个,面积2.3万亩;种烟5亩以上的达5301户,面积3.7万亩。 作 者:马惠霞 孟普丹 责编:王晓飞 来 源:河南日报农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