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社甘肃新闻网12月7日电 马铃薯的价格高地和销售洼地兰州市安定区凤翔镇中岔村九社东育全老汉和小儿子一家五口继去年种植马铃薯收入超过2万元之后,今年又跨上了3万元的台阶,日子过的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据中岔村支书曾小鹏介绍,在全村1000多户人家中,像东老汉这样收入过3万元的要占到10%,收入过万元的超过了90%,其中2万元以上户占到25%以上,全都是种植马铃薯取得的收入。
在安定区,像中岔这样的村子比比皆是。
“今年马铃薯的销售价格平均每斤比去年高出5分钱以上,马铃薯亩均增收100-150元,全区农民人均种植2亩以上马铃薯,仅此一项,人均增收200-300元。
”不仅相比去年价格有大幅提升,而且相对于周边地区,平均每斤也高出3分钱以上。
无论在安定区城乡各收购摊点,还是龙头加工企业,都随处可见来自临洮、陇西、渭源、通渭乃至榆中、会宁等周边县的车辆缴售马铃薯。区委书记李旺泽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由于价格上的“高地效应”而决定了销售上的“洼地效应”。
从一组数字可以看出农民的增收状况:安定区农村信用社的存款2003年底只有2.8亿,2004年底达到3.3亿,而截至2005年10月底已超过了4亿。
马铃薯价格的微笑曲线说起马铃薯价格,安定区委书记李旺泽侃侃而谈。他细致描述马铃薯销售周期中其价格走势规律———微笑曲线。
市场空间大、需求弹性小、销售季节性强是马铃薯的三大商品特性;而内蒙古、黑龙江、陕北等产地和定西形成了产地之间的销售竞争关系。根据马铃薯的自然生长规律,销售第一阶段9月中旬之前,由于陕北、内蒙古马铃薯尚未上市,整个市场供小于求,定西马铃薯由于抢先上市,占据主导地位,无论在广州、上海、南京,还是武汉、郑州、成都等市场都占到80%-90%以上,且价格处于高位,种植户、经销商等皆大欢喜,此阶段定西马铃薯的销售量占到全年外销的10%左右份额。
第二阶段9月下旬至12月中旬,各主要产地马铃薯大量上市,整个市场供大于求,处于充分竞争阶段,马铃薯价格不断下降,且持续时间长。此时,华南、华东等高端市场,由于激烈竞争,使定西马铃薯所占份额相应下降,但整体份额定西仍占到主要终端市场的40%左右。
此阶段定西销售总量占到全年外销量的70%左右。
第三阶段12月下旬至次年元月,此时,大量马铃薯在第二阶段已集中销售,内蒙古、黑龙江等产地由于寒流频袭,造成车皮运输困难,市场又回到供小于求的阶段,价格开始回升,定西由于储存了大量马铃薯,又在各主要终端市场居于主导地位。此阶段定西马铃薯销售份额占全年外销量的15%左右。
第四阶段2月之后,整个市场供小于求,价格处于高位且平稳的阶段,定西马铃薯销售处于尾声,销量不到全年总量的5%。
可以看出,在一个销售周期中,马铃薯的价格从高到低再慢慢升高,呈凹形走势,可称之为马铃薯销售的价格“微笑曲线”。
从李旺泽书记所描述的马铃薯的销售价格微笑曲线可以看出,目前即第二阶段应当是马铃薯销售周期中的价格低谷阶段,但今年的低谷阶段却持续时间短,马铃薯价格触底即反弹,之后一路上扬,平均价大大高出去年,为历史最高,这又是为什么呢?
驱动价格上扬的“两驾马车”从全国马铃薯的主要产地来看,今年内蒙古由于气候干旱等原因,总产量要减少40%以上,而马铃薯的需求弹性小,市场的总需求量相对恒定,内蒙古马铃薯减产所造成的这部分市场空缺需要其他产地来填充,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外部有利因素。
从外销上来说,在去年的基础上,安定区采取“品牌加专列”的营销战略,在继续巩固扩大华南、中原、西南市场的同时,着力开拓以上海、南京为中心的华东市场和以武汉为中心的华中市场,华东、华中市场的占有份额由2003年的不足10%经过去年的提升到今年达到30%以上,使得全区马铃薯外销总量稳中有升,2005年预计鲜薯外销将达到45万吨,创历史最高纪录。
从加工来说,安定区依靠产业招商,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由去年的4家猛增到今年的12家,龙头企业呈集群化发展态势,加工能力由去年的4万吨猛增到今年的12万吨,实际加工淀粉预计将达到5万吨,可消化鲜薯25万吨以上,比去年增加近15万吨。
而且由于来年需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使得马铃薯种子尤其新大坪等良种的需求进一步扩大。
综合以上因素,今年安定区马铃薯的销售经过短暂的供大于求及供求平衡之后,总体上呈现供不应求的状况,外销和龙头企业需求的增加提高了马铃薯的销售价格。这种状况对产业发展有利,对农民增收有利,是我们长期努力也是最希望看到的理想结果。
农民增收背后的政府推手从2004年马铃薯每斤售价高出上年0.03元到今年每斤售价又高出上年0.05元,从去年安定区农民从种植马铃薯中人均增收120元到今年人均从中增收200元以上,在农民连年大幅增收的背后,是区委、区政府的有形“推手”。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加上龙头企业的需求等,安定区马铃薯商品率达到70%以上,所以销售环节就成为影响农民增收和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但在2004年之前,由于政府注重于产业的生产环节,管种多、管销少,马铃薯的销售始终处于自发放任状态,价格长期低迷,农民增产不增收,“薯贱伤农”现象时有发生,挫伤了广大种植户的积极性,也影响到产业的健康发展。
由于市场发育程度的不完善、市场竞争的不充分,对于不合理的马铃薯“定价机制”,市场还无法实现自我调节而使其回归到合理的“价格区间”。在此情况下,区委、区政府必须进行必要的市场干预。
从2004年销售开始以来,区委、区政府代表广大种植户利益强势介入马铃薯的销售从而也是利益博弈,通过搭建“四大平台”,对销售环节利润进行了一次合理的再分配。即通过搭建交流交易平台,举办马铃薯经贸洽谈会,向外推介马铃薯产品,保证市场份额的扩大和占有;通过搭建物流配载平台,争取车皮,有序配载,做到货畅其流;通过搭建信息发布平台,向农民提供马铃薯销售指导价,做到价格的公平、透明;通过搭建价格监控平台,打击压级压价行为,维护正常市场交易秩序。
“四大平台”的搭建,实现了“农民增收入、客商增票子、企业增效益、政府增税收”的共赢结果,同时使马铃薯的价格形成机制步入了正常的理性轨道。
来源:甘肃日报/高继宗 编辑:徐金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