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育种的高速发展需要精准的全基因组、优良的性状、高效的遗传转化体系‘三驾马车’。”
“转基因是目前研究最彻底、工作最全面、监管最严格的产品。”“多元化的发展是全球生物育种的大趋势。”
日前,在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种业博览会暨第二十二届全国种子信息交流与产品交易会期间,生物育种产业化交流活动在山东青岛成功举办。活动以 “技术突破与产业协同新路径”为主题,通过政策解读、技术分享与经验交流,凝聚行业共识,持续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中国农业科学院重大任务局副局长谷晓峰主持活动。
01
技术突破
护航生物育种产业扩面提速
政策定方向,技术铸根基。
会上,农业农村部科学技术司科技推广处有关负责同志系统解读了我国生物育种产业化发展战略与最新政策导向,从优化应用环境、做好品种供给、强化技术指导服务等多角度加快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
“转基因育种的高速发展需要精准的全基因组、优良的性状、高效的遗传转化体系‘三驾马车’。”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研究员付春祥提出,未来的遗传转化技术主要有三个发展方向,分别是不依赖于组培快繁、不依赖于品种基因型、大片段的遗传转化技术。
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张勇表示,生物育种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基因编辑是关键实施路径,成为继转基因技术后应用最迅速的重要生物育种技术。
“我们希望通过数据驱动知识发现与智能设计平台,来构建农业生物智能设计决策体系。”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普莉介绍,农科院与华为云联合打造的农业科学发现大模型,加快AI驱动的农业科研与育种新范式形成。
“转基因是目前研究最彻底、工作最全面、监管最严格的产品。”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旭静表示,生物育种技术拓展育种资源和提升育种效率,安全性问题也备受关注。当前,转基因产品上市都需要经过严格的安全评价,为技术创新和应用保驾护航。
02
企业协同
构建研发到应用完整闭环
在生物育种产业化发展端,各大龙头种企相关负责人分别从研发体系构建、全球产业分析、创新与产业融合、科企联合模式、品种培育路径、市场需求与贸易、国产固相芯片应用等方面分享实践经验与前沿思考。
国投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冯越提出,生物育种本质上是从内部和微观层面揭示、改造物种的遗传规律,引领研发从“经验育种”向“精准育种”转型,企业要聚焦技术落地能力,结合自身资源条件,构建生物育种研发体系。
“多元化的发展是全球生物育种的大趋势。生物育种的产品,已经不仅仅是一开始大家提到生物育种就想起的‘抗虫耐除草剂’产品,实际上,不管是作物覆盖过程、性状覆盖度,都有非常大规模的发展。”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科创部总经理李翔从全球化视角分析指出,生物育种技术国际化需关注不同地区法规差异与市场接受度。
北京大北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安喜榜指出,生物育种产业化过程中存在国内转化体产品竞争力不强、转基因品种不增产、某些农艺性状改变等误解亟需向产业链和公众科普。他强调,生物育种创新要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构建从品种培育到终端应用的完整闭环。
青岛清原张明国则聚焦科企合作,提出要明确权责与利益分配机制,建立长效的科企合作模式。辽宁东亚种业有限公司副总裁宋波、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小麦与油料业务副总裁孔繁军指出,转基因玉米、大豆新品种培育要兼顾产量提升与抗逆性优化,推出符合农民需求的优质品种。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期货研究院期货研究总监张大龙强调,要密切跟踪转基因玉米大豆国际贸易政策变化科学布局产业发展。苏州拉索生物芯片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智分享了国产固相芯片在产业化分子育种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 | 农财君
编辑丨农财君
联系农财君丨18565265490
新时代 新种业
南方农村报丨农财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