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建设全面小康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当人类社会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了小康。这一“总体上”的判断,是指全国各地区总体水平达到了,但具体到贫困地区特别像琼中县这样的贫困民族县不但没有达到小康,而且目前仍处于贫困状态。总体小康是指低标准的小康,而全面小康则达到了小康的较高水平,它要求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当前,时距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的目标仅15年,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励精图治,发奋进取,去完成党中央和省委赋予的重任,积极带领全县人民矢志发展,跨跃前进,尽快脱贫。
一、琼中县离全面小康目标的差距
据2003年国家统计局农调队与中央政策研究室农村1局联合课题组提出的农村全面
康18项评价指标体系看,我县目前与全面小康目标差距十分大,主要体现在:一是实现全面小康,农民人均纯收入要达到6000元,而琼中县2004年农村人均纯收入仅为1775元。如按15年计算,今后每年要平均增长8.4%以上。二是实现全面小康,人均GDP要达到300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4万元),而琼中县2004年人均GDP仅4105元。根据这个目标,琼中县人均GDP每年要增长11.7%以上。三是实现全面小康,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指标为35%,琼中县目前的比重为24%。四是实现全面小康,恩格尔系数要在0.4以下,而目前琼中县为0.6以上。五是实现全面小康,每万人农业人口要有4个农业科技人员,而琼中县目前仅为0.55个。六是实现全面小康,农民生活信息化程度要
达到60%以上(主要是:①彩电普及率98%;②电话普及率80%;③每百户拥有计算机20台),琼中具远远低于该标准。七是实现全面小康,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要达到60%,琼中县现为9.9%。八是实现全面小康,第一产业劳动比重要低于35%,而琼中县目前为65%。当然琼中县也有个别指标已基本达到标准,或差距不大,如平均预期寿命75岁,琼中县已达73.3岁;森林覆盖率达23%,琼中县已达到76%;农民社会安全满意度达85%,琼中县已达到80%以上。
2002年温家宝总理曾说:离全面小康这个大目标实现还有整整18年,我看重点难点都在农村。从以上各项指标的对比来看,琼中县离全面小康这个目标的差距还很大。所以,对于一个领导少数民族贫困县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班子来讲,时间何其紧,担子何其重,责任何其大。
二、建设琼中小康,实施有条件的跨跃式发展
贫困落后是琼中最突出的问题。改变落后面貌,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对琼中来说迫在眉睫。在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发展水平的形势下,琼中只有加快发展才是硬道理,而且这样的发展必须是有条件跨跃式的发展。否则,将会拖全省乃至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的后腿。千道理万道理,发展才是硬道理,千条线万条线,发展才是主线,千问题万问题,只有发展才能解决问题。所谓有条件的跨跃式发展,其先决条件应具备以下几点:
(一)发展必须转变观念。观念是指导人们参加社会实践的一种意识形态,有怎么样的发展观念,就有怎么样的实践活动,有怎么样的实践活动,就有怎么样的发展效果。当前,制约琼中发展的顽劣观念主要表现为:一是“等靠要”。由于长期以来从事着刀耕火种的落后生产方式,部分农民习惯于靠天吃饭,甚至是靠政府救济吃饭,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发展意识不强,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的发展。二是“软懒散”。正因为非农经济的不活跃,加之发展观念的淡薄,琼中县投资环境建设进展缓慢,致使一些干部不作为,一些干部怕作为,一些干部乱作为。这甚至成为另一种“马大效应”,使县域经济发展陷入一个怪圈。三是消极、守旧、畏难。有些开发建设项目争取不来,有些项目资金到位两三年却始终动不了。有些干部不敢创新,怕跑项目跑资金,在困难面前办法不多,甚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没有一以贯之、坚韧不拔的实干精神。加快琼中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实现跨越式发展,就要切实转变以上三种落后观念。特别要在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工作中,认真查找阻碍经济发展的顽劣观念,积极进行整改。
(二)发展必须把保护生态环境置于首位。跨跃式发展是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整体跃升,是在经济结构优化基础上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因此,琼中的跨跃式发展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琼中县地处海南中部山区,是海南三大河流的发源地。是海南生态省建设的核心区,对海南的生态环境保护影响重大。山青水秀,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琼中人民的一笔巨大财富,对于琼中人民来讲是拥有了“绿色小康”。保护好琼中的生态环境,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不管是构建优美人居环境、发展绿色农业,还是发展生态旅游业,都要依赖良好的生态环境。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也许能换取一时的经济快速增长,但它所造成的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等问题,却是无法用时间和金钱去补偿的。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出发,处理好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必须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经济。琼中的发展,无论何时都要把自然生态环境、资源保护放在首位。要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使用谁付费”制度,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权、责、利,充分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和技术等手段保护好生态环境。要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实行严格的考核、奖罚制度,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纳入各级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保证各级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要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审计制度,确保投入与产出的合理性和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三)发展必须依靠丰富的资源。什么是资源?《辞海》对资源的解释是:“资财的来源,一般指天然的财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资源的定义是:“所谓资源,特别是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期、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因素和条件。”大自然赐给琼中太多的恩惠,五指山、黎母山、吊罗山、鹦歌岭四面环绕,植被满铺;常年雨水充沛,水资源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空气之新鲜使人有如置身氧吧之中。真如文人墨客所形容:夜夜流水,高路入云,“手辟南荒”,“百越锁钥”。但许多年以来。黎苗族群众好比守着金山银山,却茅屋陋房,破衣烂衫。应该说,我们发展的空间就在山上,就在林中。作好“山”字、“林”字文章,把好资源好条件用活用足。靠山则用之于山,傍林则富之于林,临水则资之于水。在这方面,日本的“一村一品”运动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借鉴。日本的“一村一品”运动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目的在于解决日益严重的贫富差别和严重的城乡及地区差别,振兴地方经济,现在已取得了全世界瞩目的成绩。所谓的“一村一品”是一种理念,是一个地方的象征。“品”可以是一种产品,也可以是几种产品,既可以是一种文化娱乐活动,也可以是一个民间节庆,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琼中县要立足于本地各种独特资源,进行挖掘、整合,创新开发出几种独创产品,以发挥区域特色,带动琼中经济跨跃性发展。
(四)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民族特色。琼中是一个以黎、苗族聚居为主的山区贫困县,在实施跨跃式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做好民族特色这个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品牌。一是要利用好民族特色发展山区旅游业,开展民族特色城镇、民族特色村庄创建活动,积极打造山区黎苗风情游、田园游等旅游品牌。二是要创造农产品品牌。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对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借鉴创“琼中绿橙”品牌的成功经验,争取在今后再创几个在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叫响的琼中农业品牌。把最能体现自身优势的特色产品推向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发挥优势资源的最大效益。三是要利用好民族特色发展文化产业、以黎、苗传统节日“三月三”为平台,积极开展黎、苗民族文化宣传,扩大琼中的知名度。
三、向全面小康跨跃式发展途径
实施跨跃式发展战略,是指在上级的帮扶和县内干部群众的努力下,充分发挥现实和潜在的优势,促进全县经济规模、速度和效益实现超常规的发展与增长,从而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若干领域大幅度提高生产能力和人们的生活水平。首先,要选择具备条件的领域进行跨跃。其次,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同时,要积极争取外界的扶持。三要科学筹划好若干跨跃发展的阶段。跨跃发展的关键阶段在“十一五”,基础在“十一五”,要谋划好“十一五”规划,做到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只要坚持数年,就可攻城掠地。
(一)改变传统的扶贫方式,实施新的扶贫跨跃。目前,琼中县的农村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仍然占较大多数。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县人民的小康。因此,琼中县要实现跨跃式发展,首先扶贫工作就要有一个跨跃式的发展。这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基础和关键。扶贫工作要有个大跨跃,就要转变扶贫观念,引进新的扶贫理念。目前,要在农村兴起“一村一品”运动,深入挖掘一个村子或一个地区的优势和特色,推动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要把“整村推进”与“一村一品”运动工作结合起来,集中资金,集中人力物力,集中时间解决贫困村庄的贫困问题,实现贫困村庄的整体跨跃式脱贫。
(二)大力扶持有条件的产业项目,实施若干品牌发展跨跃。事物的变化是从量变到质变,质变后接着量变。优势产业具有产业链长,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等特征,优先在若干个支柱性产业上实现跨跃式发展,就能带动整个经济实现跨跃式发展。琼中县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林业、水果、橡胶、南药、畜牧等产业等已基本形成了支柱性产业,要通过引进大项目、大企业开发,采取一个产业一个思路、一套扶持措施的办法加快发展步伐。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改变“小而全”和自求平衡的农业区域格局,建设区域化、规模化的生产基地,扩大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规模,扩大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三)改革农村金融体制,实施农村资金保障跨跃。目前,我国城市金融机构越设越多,并在金融产品与服务上展开有益竞争。农村单一信用社产权不清、机构不活的状况已面临改革。琼中县新成立的信用协会、小额担保公司已走向良性运作之途。城镇投资公司在项目开发建设的前景也渐趋明朗。一是尽快普及小额信贷,使之成为有效的扶贫到户形式,做到资金到户率高,还款率高,项目成功率高。二是推广以村小组为单位建立农民自己的社区保护发展基金,保证资金安全,保证资金资源公平筹措和分配,保证贫困农户贷款不被遗忘。三是深入进行农村信用的改革,将其建成农民真正合作性质的金融机构,改变现行按“官办”商业银行那套体制与机制运行的方式。
(四)抓深入挖潜,实施科学技术进步的跨跃。跨跃式发展,关键是科技进步。大力推广实用农业技术,对琼中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但可以成倍地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副产品附加值,而且能够大幅度提高农民素质,是琼中农村加快发展的“助跑器”。近年来,琼中大力培训农民橡胶管理技术,使农民看到了科学技术带来的效益。目前,要因势利导,以橡胶技术培训为切入点,大力普及水果管理、养猪、养牛等多种农村实用技术。要充分发挥各级科技人员和科普机构的作用,广泛开展“科技下乡”活动,面对面地向农民群众传授科技知识。要建立针对各级科技人员的激励机制,切实调动他们普及和推广实用技术的积极性。要利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人才优势,派遣青年干部到农村驻点,大力开展科技扶贫和“一村一品”活动,切实帮助农民群众走上致富道路。
(五)抓林业发展,实施林中和林下经济发展的跨跃。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农业经济的发展其实并不矛盾。林中自有黄金,林下更有珍玉。大力发展林下种养业,是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途径,要引导农民认识它、养护它、收获它,这不仅不破坏森林,还更能养育好森林。实践证明,在林下种植的益智、巴戟等南药,以及金钱草、天麻等中药,能更好地保护森林植被,而且收获周期短,经济效益明显,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此外,蜜蜂被称之为空中产业,无烟糖厂。琼中大山中蜜源充足,农民养蜂产较多,有一定的基础,其经济效益大得惊人。因此,要认真帮农民算算帐,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制定好蜜蜂产业发展规划,从养殖到加工,到销售,到服务,抓好每个环节,使其逐步形成产业化。
(六)发挥农民产业协会作用,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跨跃。农民产业协会是指围绕某一产业、产品和区域建立起来的,实行社团法入、行业自律、自主决策、民主管理的经济组织。它在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构建现代农业的进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我们首先要把农民联合起来,建立相关的专业协会,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开展有组织的生产,有组织的销售,使分散的生产形成集中的市场,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还要以农民产业组织为依托,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形成良性产业链条,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财源。政府要大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业协会发展的良好氛围,加大对专业协会的支持力度,为发展壮大专业协会创造有利的条件。
四、夯实跨跃式发展的基础
相对于海岛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来说,琼中山区多的是资源,缺的是技术和资金。但在开发成本、发展空间、政策优惠、市场潜力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后发优势。琼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要想挖掘出这些后发的优势,就必须从县情出发,扬长避短,进一步加强软硬件建设,夯实跨跃式发展的基础。
(-)跨跃式发展必须抓好以基础设施为主要内容的硬环境建设,改善发展的第一环境。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第一环境。琼中的基础设施目前都非常落后,只有将它们建设好了,投资商才会有投资的前提和基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多种方式加大投入,切实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优化投资环境。
(二)跨越式发展必须抓好以政策、治安、人文环境为主要内容的软环境建设。开放型经济是环境经济,没有优越的软环境,外商即使来了也留不住。所以琼中要改善软环境,强化优质服务。一是要提供优惠政策。优惠而稳定的政策是外商择地投资的重要标尺。二是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外商投资办企业,担心的不是税,而是资和治安。因此,琼中在创建“三无”县的同时,必须对经济活动进行综合整治,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三是为外商设立“绿色通道”,提供全程优质服务。
(三)跨越式发展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实施新的人才发展战略。人才问题始终是一个基础性、全局性和决定性的问题。对琼中民族地区来说,最缺的不是资源、市场、资本,而是人才。一是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调整农村教育结构,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使琼中民族地区教育落后的状况得到根本性改变。二是在巩固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技术教育,广泛开展农业科技、市场经济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切实提高广大劳动者的开放意识、市场意识、科技意识和思想道德素质。三是要根据琼中民族地区的特殊情况,开辟多层次的人才渠道,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各族干部群众的全面发展。要用好的机制和好的作风选人,让优秀人才特别是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要以提高素质、优化结构、改进作风和增进团结为重点,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层,把民族地区的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决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坚强领导核心,身体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战斗堡垒。
(四)跨越式发展必须以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为重点,大力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引导农民走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
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建设纲要教育,广泛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和科学普及活动,扎实开展“文明社区、文明行业、文明窗口、文明单位”及“文明户”、“诚信产”评选活动。对与农村、农民密切相关的退耕还林工程、农村生态能源建设工程,要突出重点、这片治理,在确保实现生态目标的前提下,结合林业产业发展,解决好退耕农民的生计问题,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要
推广生态家园型建设模式,大力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促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五)跨越式发展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着力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坚持党政领导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一起抓,努力为跨跃式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要真正把靠得住、有本事,肯干事、能干事的干部选拔上来,积极主动地为跨跃式发展调兵遣将。重视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按照抓党建,促经济,达小康的总体思路,切实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和农民党员队伍建设,夯实党在农村执政的政权基础和群众基础,为跨跃式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