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资专刊
化肥行业是一个耗费资源型的产业,对于人多地少的中国来说,化肥是目前实现以少养多的唯一手段。据磷肥工业协会的数据表明,在我国,化肥的增产作用已经占到农作物产量的60%,最高时达到67%;试验结果表明,施用化肥对我国粮食产量的贡献率占到40.8%,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化肥产业的健康发展对我国的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至关重要。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最新消息,随着我国对化肥需求量的不断增加,今年上半年全国农用氮、磷、钾化肥累计生产(折纯)达2411.98万吨,累计同比增长11.7%,其中磷肥占有重要比重。
我国磷肥工业经历了50多年的发展,无论是产量还是消费量在世界磷肥市场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从上世纪末开始,到进入21世纪后的今天,磷肥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据磷肥工业协会资料显示,2004年磷肥产量突破千万吨大关,为1017.4万吨P2O5,同比增长11.99%,产量经过从一无所有到跃居世界第二;同时,我国磷肥的消费量也在不断攀升,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磷肥市场,据磷肥工业协会最新数据,2004年比1996年消费量增长了264万吨(P2O5),年均递增3.6%,今天的中国磷肥在世界销量中已经占到了27%,居世界首位。
我国的磷肥工业在这种量变过程中,行业发展也实现了飞跃。截至2004年底,全国共有磷复肥企业1043家,产品销售收入637.5亿元,同比增长39.58%,实现利润31.11亿元,同比增长141.24%;目前我国磷肥品种已基本齐全,产品结构不断改善,已形成设计、科研、设备制造、施工安装、生产、销售、农化服务等一整套完整的工业化体系,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的磷肥工业为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已成为发展最快的行业。来自磷肥工业协会的资料显示,到2004年年底,中国的磷肥工业已基本完成产品结构调整,并超额完成“十五”指标,市场竞争力正在不断增强,磷复肥装置的国产化、大型化工作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然而,从发展到持续发展是当前被关注最多的字眼,持久而健康的发展才是我们应该予以更多的关注的方向,而中国磷肥工业协会的“十一五”发展规划则是磷肥产业通过上游整合、下游集中是提高国际竞争力和保持产销“双优势”、实现持久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中国磷肥工业即将实施的这样的一个转折。规划对我们具有的优势和即将面临的危机进行了阐述,并指出,应保持现有生产能力,不再扩大规模,通过市场竞争和行政干预,淘汰一批规模小、技术落后、效益差、污染严重的装置,引导低磷省份和在资源上缺乏优势的地区和企业进行二次加工;在云南、贵州这样的富磷省份加强在技术性肥料方面的创新,搞好磷复肥基地建设,加快技术进步步伐,开发磷肥新品种,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要积极开发、研制利用品位较低、杂质含量较高的磷矿生产高浓度磷复肥的工艺技术,开发利用中低品位磷矿生产磷酸技术,提高磷肥利用率,实现产品、技术升级换代,提升产品竞争力;继续做好引进技术、设备的消化、吸收、创新及国产化工作。新建、扩建项目要做好科学论证,搞好市场定位和产品定位。对目前出现的投资过热、盲目扩大规模的势头应加以控制,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应防止行业投资过热,无序竞争,并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国际竞争力。
此外,以五大国有磷肥企业资产重组为契机,加快磷肥企业资本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调整和重组,组建大型磷复肥集团,支持按产业链整合生产要素,鼓励有实力的磷肥企业与磷矿开采企业合资、联合,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提高我国磷肥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应大力增加科技投入,在品位较低的磷贫矿提取高浓度的工艺上实现技术突破;以企业为龙头,与国家科研单位联手进行技术创新和开发,利用提高单产的方式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同时,国家应加大对适合发展趋势的新型肥料的政策扶持力度,变引导农民改变施肥习惯为“水到渠成”,在外部环境的培育下促使企业创新。
作者:吴 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