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报业网
因汉高祖刘邦爱吃樊哙狗肉的典故,沛县的一道菜名扬四海:狗肉!千百年来,沛县人不仅吃狗肉吃得津津有味,而且早就把沛县狗肉做成了一个香喷喷的致富产业。如今,规模化的肉狗养殖场、卖狗肉的集市店铺、加工狗肉的工厂,都是沛县城乡的“独特风景”。据介绍,沛县年加工狗肉有四五千吨之多,不仅香飘国内,那些经过真空包装的狗肉还端上了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的百姓餐桌。“狗产业”的年进账达数亿元之巨。
然而,近日记者在此采访,发现唱着《大风歌》的沛县人又以不凡的大手笔,端出了又一道香喷喷的农家致富大菜:肉鸭。养鸭、拔毛、吃鸭、加工乃至做羽绒服,在各地都算不上稀奇,沛县肉鸭产业最让人们兴奋的还在于一点:规模大!难怪县长孟铁林向我们介绍时也神采飞扬的。
沛县有120万人口,90万在农村,是全国有名的畜禽养殖大县,但过去由于没有将优势有效整合,养殖资源大县却没有“养”出什么特色和品牌。去年,该县对畜禽产业重新“洗牌”、“定主”,把发展无公害瘦肉型肉鸭生产作为农民增收的一项主导产业来抓。他们上手就抓两条,一是标准化养殖,确保鸭产品的质量安全。制定地方标准,圈舍统一标准、设计,饲养统一品种、统一防疫,产品统一销售。并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农户传授标准化养鸭知识,对整个养殖过程执行标准情况进行监管,特别是加强对饲料和兽药等投入品的督察。二是生态化养殖,树立鸭产品品牌。充分利用湖滩、林间地和采煤塌陷地,在远离村庄的地方建区设带,避免人鸭混居,科学处置鸭粪,保持清洁。在全省率先通过了国家级无公害养殖基地认定。为加速做大做强肉鸭产业,这个县还制订了土地流转、项目扶持、金融信贷、减免规费等多项优惠政策。县政府专门拿出500万元作为发展肉鸭产业的贷款贴息。千名农技人员与万余农户“手拉手”,服务“零距离”,传授“面对面”。目前,全县直接从事肉鸭生产的农户已有6000余户,全年生态肉鸭饲养量5000万羽。沛县的目标很明确:成为全国最大的生态肉鸭养殖之乡。
农民张宏伟是大屯镇远近闻名的养鸭能手和经纪人,但几年来“小打小敲”,赚不到大钱,想扩大规模既缺资金又缺场地。县领导得知张宏伟的“困境”,当即协调资金、解决场地。经多方努力,建成了省内最大的标准化肉鸭生态养殖示范区,年饲养“合同鸭”200多万羽。全村肉鸭一律住在“小区”里,享受“五统一”服务,鸭农不出家门一年轻轻松松就能赚到400多万元的纯收入。目前,该县已建成像张宏伟这样的肉鸭养殖小区39个,在龙口河沿线形成横穿五个镇绵延20公里的生态肉鸭养殖带,在大沙河沿线发展林间养鸭5万余亩。
家里热火忙养殖,外面忙碌搞招商。书记县长带队出征,找市场、谈客商、签协议,扯开嗓门,吆喝声响了半边天。南京雨润集团、河南华英集团、徐州恒丰养殖公司、徐州森磊农产品加工公司等16家省市级肉鸭加工龙头企业先后纷纷落户,形成年宰杀加工能力8000万羽以上,400多个大型合作经济组织及200多个销售大户应运而生。沛县肉鸭以规模占领市场,以绿色赢得消费者青睐。千万羽肉鸭嘎嘎“畅游”江南,仅在南京就占领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就地加工的白条鸭、鸭腿、翅、脯、肫、舌、脖、头、爪等初加工产品及酱鸭、爆烤鸭、油烫鸭等系列风味食品更是独领风骚,产品畅销上海、南京、北京、武汉等全国10余个大中城市。今年由华英集团生产的鸭产品还突破了 绿色壁垒 的封锁,进入欧盟市场,赚取了300多万美元的外汇。
县长孟铁林告诉记者,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是沛县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头戏,眼下,全县百万亩农田已形成创汇蔬菜、优质稻米、生态肉鸭三大板块产业,其中微山湖优质稻米的加工企业有100多家,日加工稻米达5000多吨;沛县生态肉鸭养殖可突破亿羽,肉鸭产业链年产值可达到50亿元,全县因此受益的农民达到50万人以上。今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可同比增长15%以上,实现超4800元的目标。
来源:/作者:刘宏奇 徐承德 书林 正龙 成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