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骆士纬
今年以来,由于各项惠农政策已基本落实到位,农民增收空间比去年有所下降,且受市场等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着一些制约农民增收的现实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增大,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农资价格平均涨幅在10—20%,生产成本估计每亩增加40元左右,抵消了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部分实惠。大型“农”字号龙头企业较少,牵动力不强,农村加工业相对滞后,影响了农业结构调整和种养规模的扩大。受市场价格因素的影响,大宗农产品价格波动性较大,直接影响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今年籼稻价格较去年同期每百斤下降5元左右,杂交稻下降6元左右,油菜籽收购价比去年同期低10%以上。外出人员就业技能较低,缺乏竞争力,就业收入较低。滞留在农村的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差,也制约了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虽然存在这些困难,但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农民增收仍呈现出良好的势头,在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589元的基础上,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可望突破3800元,预计增长5%以上,超过年初制订的目标。
今后如何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呢?市农委负责人告诉记者,“十一五”是农业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市将针对当前农民增收工作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进一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的核心竞争力,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城乡互动发展,为促进农民增收扎实抓好各项工作。
一是大力培植现代农业主导产业,在一产增收上下功夫。根据我市的资源特点和比较优势,将重点发展优质粮油、蔬菜、苗木、水产、畜牧和食用菌等产业的生产规模。加强对优势农产品品牌开发、利用和宣传,打造品牌优势,创建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芜湖特色农产品品牌。二是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向二产增收要效益。“十一五”期间,将以三山绿色食品开发区为龙头,重点发展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三是加快农村富余劳力转移,提高农民劳务收入。大力实施“阳光工程”,积极组织劳务输出,进一步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提高农民知识化程度,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二、三产业有序转移,加快农村富余劳力的转移步伐。四是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产业,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五是建立“三农”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民增收提供服务支撑。六是继续认真落实惠农政策,依法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的服务指导,保护农民土地流转收益。同时,建立健全农业执法保障机制,依法强化农资市场管理,严肃查处制售、经营假冒伪劣农资行为,切实保护农民合法利益。
芜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