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国际动态 >> 内容阅读
赴非洲玉米栽培培训活动成功举行
来源:种子网           2005年09月08日   阅读:

  
 
    
  受外交部中非论坛后续行动委员会、农业部国际合作司的委托,在我驻埃塞俄比亚和马里大使馆的大力支持下,在东道国埃塞俄比亚和马里政府的协助下,在非洲有关国家的积极配合下,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赴非洲玉米栽培培训组一行六人,在潘显政书记的带领下,于2003年8月19日至9月10日,成功地为非洲21个国家举办了两个为期十天玉米栽培培训班。
  
  一、培训简况
  
  培训班分别在埃塞俄比亚和马里举办。来自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津巴布韦、苏丹、博茨瓦纳、加纳、纳米比亚、塞拉里昂等10国的20名学员和几内亚、中非、科特迪瓦、刚果(布)、多哥、布隆迪、加蓬、贝宁、马里、马达加斯加、毛里塔尼亚和莫桑比克等11国的25名学员先后参加了培训,授课的语言分别为英语和法语。
  
  两班的主要授课内容包括:中国农业及玉米生产与发展概况,玉米的生物学特性,玉米生长发育所需的环境条件,玉米的高产育种、品质育种、株型育种及种质改良,玉米的营养特性、需肥规律及合理施肥,玉米的需水规律及合理灌溉,玉米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玉米的杂草控制技术,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综合运筹,特定条件下的玉米栽培技术(旱作和地膜玉米栽培),中国农业技术推广的管理、方式与方法等。
  
  授课方式全部采用参与式的教学方法,专家讲课与学员提问研讨相结合,理论讲述与实践考察相结合,多媒体文字投影与图片相结合,静止图片与动画电影相结合。为了确保中国专家与非洲学员能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享玉米栽培经验,培训期间还专门安排学员实地参观了埃塞玉米育种基地、马里的国家农业科学院玉米育种基地和一些玉米农场,并安排学员介绍了各自国家的玉米生产情况。由于讲课期间运用了大量的图文并茂的资料、多媒体幻灯片、VCD教学片、教学电影资料和参与式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培训效果比较好。
  
  培训全程按国际培训班标准实施。学员人手一册150页的彩印英文讲义(马里班采用英、法文两种教材),每个国家一份多媒体光盘(包含所有讲课的幻灯片),学习过程所需的全部资料都为英文形式并做到了及时提供。学习结束时,按惯例邀请学员对培训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后勤服务、学习效果进行了全面的评价,学员对其普遍表示满意。
  
  二、主要收获与体会
  
  (一)主要收获
  
  1、宣传了我国玉米生产的突出成就。玉米在我国虽然仅有400多年种植历史,但是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玉米生产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目前我国玉米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名列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1980-1996年期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增加了15%,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了近70%,为我国的粮食安全,也为世界玉米增产做出了杰出贡献。所有学员对我国玉米生产所取得的成就与经验表示钦佩。
  
  2、介绍了我国玉米育种最新进展。近20年来,我国的玉米育种技术,特别是高产育种、品质育种、株型育种、抗性育种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杂交玉米的种植面积已占玉米种植面积的90%左右。目前我国生产上推广应用的一批紧凑型、耐密植的高产品种具有较高的增产潜力,对我国玉米增产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也培育和推广了一批特用玉米,如高油、优质蛋白、爆、甜、糯玉米等。非洲朋友和同行对我国玉米育种成果十分感兴趣,希望能与我国进行育种技术方面的交流,有的学员希望能有机会到中国来学习有关技术。
  
  3、传授了我国玉米栽培管理的先进经验。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的科技人员摸索出了一系列成套的高产栽培技术。这些技术包括:以采用高产耐密杂交种为突破口,增加物质投入和种植密度,改进施肥和灌溉技术,扩大覆膜栽培面积,推广旱作技术,以及发展间作套种等。培训期间,我们从管理和实践的角度,着重介绍了一些比较典型的、且为非洲容易接受和采用的技术,使学员们受益非浅。许多非洲朋友和同行表达了进一步合作的强烈愿望,马里的学员还专门邀请中国专家接受玉米农户的咨询。
  
  4、扩大了我国的国际影响。这次培训活动得到了非洲各国的高度重视,许多国家都选派了农业部有关主管粮食生产的局长参加。在培训班开班式上,我驻埃塞大使艾平、驻马里大使马志学和埃塞俄比亚国务部长、马里农业部长及外交部有关领导分别出席了开班仪式,埃塞和马里的电视台、报刊等多家媒体和中国日报、中华网对两班举办情况均进行了详细报道。培训班结束时,我驻两国大使和两国外交部、农业部的有关官员出席结业式并颁发结业证。
  
  5、增进了中非农业科技人员的友谊。培训期间,中、非农业科技人员通过广泛的交流和接触,传播了技术,加深了了解,增进了新的友谊。许多非洲朋友和同行都希望中国农业科技人员赴非洲各国访问,他们也希望能有机会赴中国访问,亲眼目睹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了解中国的农业生产和玉米生产情况。
  
  (二)几点体会
  
  1、外交部中非论坛后续行动委员会和农业部国际合作司的重视与精心设计是培训班成功举办的基础。为组织好两个培训班,今年年初,外交部非洲司林松添参赞、贺盟副处长和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张忠军副处长等专门与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认真商讨、精心设计培训事宜,最后形成了项目建议。即使在SARS发生期间,两部有关部门的领导对专家选派、教材编写、教具准备、经费落实、学员招收等仍给予了高度关注。在专家组赴非前,外交部非洲司杜起文司长、卢沙野副司长、林松添参赞等还给专家组成员饯行并提出要求,增加了专家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驻外使馆的支持是培训班成功举办的关键。无论是埃塞班还是马里班,我驻外使馆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大使们亲自会见专家组成员,参加开班式、结业式,发表讲话并颁发结业证。在培训班结束当晚,我国大使亲自举行招待会,邀请有关国家大使和学员共同参加,创造了一个极为亲密和友好的气氛,受到高度赞扬。我驻两国使馆高度重视培训班的组织协调和后勤工作,分别指派了两名得力人员专门负责。他们不仅亲临培训场地解决实际问题,安排住宿和膳食等,而且不辞辛苦亲临机场迎送专家和学员,保证了培训活动的顺利实施,得到了专家和学员的好评。
  
  3、东道国的协助是培训班成功举办的重要保证。培训期间,东道国埃塞和马里为培训班提供了良好的培训设备和场地,保证了培训班的顺利举办。
  
  4、各国学员的积极配合是培训班成功举办的重要条件。培训期间,各国学员严守作息时间,认真听讲,积极参与研讨,保证了培训效果。由于学员热情好学,很多课程都不得不推迟下课,中国专家们也深受非洲朋友和同行的好学精神鼓舞。
  
  5、中国专家的良好工作作风和过硬的业务技术水平是办好培训班的前提。为了办好培训班,为国家争得荣誉,专家组成员从今年三月份就开始了解非洲各国玉米生产情况,准备教材、幻灯片和资料。赴非后,虽然遇气候、生活等不适,但专家组成员始终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风,克服多种困难,精心备课,认真讲课,主动与学员交流和沟通,以过硬的业务技术水平赢得了非洲同行的赞誉。此外,中国专家还积极协助使馆和东道国准备教学设施,安排学员生活等。
  
  三、几点建议
  
  1、进一步加强中非农业技术合作。专家和学员都深深感到,这次中非合作论坛培训选择玉米栽培作为主题非常确切。由于种种原因,现在大多数非洲国家还未解决粮食问题,而玉米又是其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为非洲各国开展玉米生产技术培训,可让他们分享中国在玉米育种和栽培方面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培训期间,非洲各国朋友和农业专家,表示出了进一步加强玉米生产技术合作的强烈愿望,并希望能拓宽农业合作的领域,如水稻生产、育种、植物保护、蔬菜、土壤肥料、农业技术推广等,还希望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建议中非合作论坛加大中非农业合作的力度。
  
  2、利用技术和设施优势,在国内为非洲各国办班。总的来看,这次培训班是成功的,但还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学员没有实践基地,缺乏现场演示的条件,参观访问不好安排;后勤保障方面与所在国协调难度较大等。农业技术有很强的实践性,学员普遍反映,中国专家介绍的很多技术先进、实用,可惜没有机会亲眼目睹。因而,很多非洲学员建议,以后农业方面的类似培训可在中国举行,效果会更好。
  
  3、增加中国农业专家和企业家赴非考察的机会。这次培训期间,中国专家有幸目睹了非洲的一些人文和自然条件,这对我们的农业专家了解非洲情况和促进中非农业合作都有很大的帮助。如外交部今后能为中国农业科技和企业人员提供更多赴非的考察机会,将会促使我国农业科技和企业人员进一步了解非洲,推动我国与非洲各国的农业合作和外向型农业的发展。
  
  4、提供非洲农业科技人员和企业人员赴中国考察的机会。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每年在国内都要举办全国性的种子、肥料和农药的产品交易与信息交流会。如外交部能从中非合作基金中安排一定的资金,邀请一些有实力的非洲农业企业家和科技人员参会,将对增进非洲各国对我国农业的了解,促进中非之间在农产品和生产资料方面的贸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附: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赴非玉米栽培培训专家组成员:潘显政、梁志杰、高祥照、聂闯、杨普云、汪黎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 
  
   
  (办公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