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1~2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国际水稻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在桂林市联合举办了主题为“节约资源、持续发展”的水稻免耕抛秧国际研讨会。农业部副部长范小建、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孙瑜等领导出席会议,农业部、国家环保总局、国际水稻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以及中国农科院等10个部门和科研教学单位、全国12个水稻主产区农技推广单位和6家涉农企业的领导、专家和学者共10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此外,广西自治区农业厅、13个市农业局和 田东县农业局等15个分会场共650多人参加了视频直播会议。农业部副部长范小建、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孙瑜、国际水稻研究所副所长王韧、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委书记莫永清在开幕式上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更另、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夏敬源、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厅长张明沛、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助理巡视员马淑萍、中国农科院副院长章力建、云南农业大学校长朱有勇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就水稻免耕抛秧技术作学术报告和重要评述。与会人员观摩了广西阳朔县水稻免耕抛秧的示范现场,交流了水稻免耕抛秧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情况,总结了工作经验,分析了技术问题,提出了水稻免耕抛秧技术研究发展的方向与对策。与会人员普遍反映,这次国际研讨会是水稻界的一次盛会,技术很有生命力,典型很有带动力,现场很有说服力,会议很有影响力。纪要如下:
一、水稻免耕抛秧取得的主要成效
会议认为,水稻免耕抛秧是水稻抛秧技术和免耕技术的有机结合,具有省工节本、简便易行、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壤、保护生态平衡和增加经济效益等优点。近年来,我国水稻免耕抛秧栽培技术推广发展态势强劲,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第一,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水稻免耕抛秧技术发展仅为10年的时间,前5年为试验和完善阶段,后5年为示范、推广阶段。从2001年开始,全国农技中心通过举办全国免耕抛秧经验交流和观摩活动,积极组织和引导我国南方水稻主产区开展水稻免耕抛秧技术试验示范,全国多个省(区、市)把水稻免耕抛秧作为水稻栽培的重大改革措施,并将其列为重点推广项目加以示范推广。该项技术推广应用从2002年的5个省(区)扩大到2004年的18个省(区、市),面积由180万亩发展到1300多万亩。特别是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农业厅高度重视水稻免耕抛秧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精心组织,加大投入,经过几年的努力,该项技术的示范推广面积从2001年的1.95万亩,到2002年的31.65万亩、2003年的316.2万亩、2004年的565.2万亩,2005年有望超过750万亩,实现五年“五大步”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推广速度最快、实施面积最大、农民参与程度最高、技术创新最多、综合效益最好的五个“全国之最”。
第二,应用成效不断显现。水稻免耕抛秧比常规抛秧每亩可增产5%,节水50~60方,节肥10%,节省人工15个,节省犁耙田成本50~80元,每亩可为农户节本增收50~100元,成为当前农民增收的新亮点。水稻免耕抛秧可提早栽插10天,缓和了季节矛盾,有效解决了抢收、抢种的“双抢”问题,也解决了农民弯腰耕种、拔秧、插秧的“三弯腰”问题,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实现了“男人不用扶犁耕田,女人不用弯腰插秧”,大大解放了劳动力。
第三,配套技术不断革新。各地对免耕稻田、优良品种、旱育壮秧、适时抛栽、合理密植、配方施肥、保优管理、病虫综防、科学收脱等系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进行了组装配套,形成了水稻免耕抛秧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对不同稻作区、不同栽培模式的高产高效技术进行整合集成,形成了双季稻免耕抛秧、中稻免耕抛秧等栽培模式。水稻免耕抛秧技术在示范推广中实现了“四个创新”:一是育秧技术创新,采用塑料钵体软盘旱育秧,结合使用水稻壮秧剂,再到无盘抛秧,提高了秧苗素质,简化了抛秧作业;二是除草技术创新,抛秧前稻田使用专一性除草剂除草,还通过禾桩低割,减少再生蘖;三是稻草还田技术创新,采用新型腐烂剂,解决了还田稻草腐烂慢的难题;四是免耕抛秧模式创新,各地因地制宜推行免耕直播、免耕插植等栽培模式,以及免耕抛秧田养鸭、养鱼等高效种养模式。广西自治区还不断总结,形成了稻草还田免耕抛秧技术、免耕抛秧“稻+灯+鸭”生态技术、免耕抛秧“稻+灯+鱼”生态技术、冬种绿肥还田早稻免耕抛秧技术水稻免耕直播栽培技术、免用除草剂免耕抛秧(即双免法)技术等六大高效模式。
第四,推广方式不断创新。水稻免耕抛秧同常规的精耕细作栽培差异较大,为了促进水稻免耕抛秧技术的推广应用,各级农技部门在示范推广过程中,着力技术示范、强化技术培训、注重技术宣传,不断扩大技术应用范围。通过举办示范样板、召开现场会、组织观摩等形式扩大免耕抛秧的技术影响;采用了编印技术资料、拍摄VCD、组织讲座等形式开展多层次的技术培训;采取课堂讲座与示范现场结合的方式,让各级农技人员和广大农民真正掌握水稻免耕抛秧技术要点。广西通过建立五级展示示范网络,提高了技术的普及率和到位率。
二、水稻免耕抛秧存在的主要问题
会议认为,水稻免耕抛秧技术在推广应用过程中不断创新,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技术体系,并得到了实践的检验。但是,在技术推广工作中以及技术本身,还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认识不够到位。水稻免耕抛秧技术与精耕细作的稻作观点、传统的农耕文化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方向,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所以,无论是在政策层面,还是在学术和技术层面,乃至农民群众的观念,对这项技术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这是影响这项技术进一步推广应用的主要阻碍因素。
第二,发展不够平衡。从全国的情况看,2004年水稻免耕抛秧技术推广面积为1300万亩,广西就达565.2万亩,约占一半;面积超过100万亩的省(区、市)只有广西、四川、湖南和江西4省,其他省份均在50万亩以下。从广西的情况看,玉林市推广面积达到了200多万亩,约占全区的1/3多。代表们分析认为,水稻免耕抛秧技术的推广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对稻田的选择要求较高,这是影响该项技术平衡发展的客观因素。
第三,支持不够有力。水稻免耕抛秧技术尚没有列入国家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各地各级财政的支持也明显不足,影响了这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第四,研究有待深入。水稻免耕抛秧技术的推广应用走在了研究的前面,在过去的十年间,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从资料的查新发现,水稻免耕抛秧学术研究方面发表的文章数量少(约50篇左右)、层次低。
三、加快水稻免耕抛秧技术推广应用的对策措施
会议认为,中国的水稻免耕抛秧技术研究、示范和推广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随着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建设节约型农业的发展,农作物免耕栽培技术推广应用效果广阔,为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着力推进。
第一,认清形势,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近年来的实践证明,推广水稻免耕抛秧技术是时代的呼唤、农民的企盼、公众的追求、政府的目标,具有强劲的生命力。发展免耕抛秧是建设“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迫切需要,发展免耕抛秧是建设节约型农业的迫切需要,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所以,各级农技推广部门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重视水稻免耕抛秧技术的示范推广工作。
第二,总结经验,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与会代表深切体会到,广西大力推广水稻免耕抛秧的基本经验有4点:领导重视是前提,技术实用是基础,典型推动是关键,农民参与是保障。这些既是广西取得水稻免耕抛秧技术推广五年“五大步”的基本经验,也是全国各地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各地要在学习和借鉴广西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一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二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三要深化研究,集成技术;四要典型引路,稳步推进。在推广过程中,要注重科学研究:一要揭示重要规律,如土壤水分运动的动态规律、肥料的利用规律、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病虫的发生消长规律等;二要研发关键技术,如品种的组合、除草剂的选择、秸秆还田腐烂剂的使用、次生苗的根除和免耕年限问题等;三要建立示范标准,尽快制定、发布相关的技术标准,在推广方面要突出技术组装、建立展示网络、开展全程服务。
第三,加强协作,进一步落实工作措施。一要加强组织领导。要成立一定的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制定工作方案、技术方案,建立展示示范网络,组织系列化的技术培训;二要强化协调配合。水稻免耕抛秧技术的推广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的配合。科研、教学、推广部门要齐心协力、联合攻关,解决一些关键问题。同时推广体系内部要整合资源、加强组织;三要积极争取支持,争取国家重大技术推广项目补贴支持,争取社会和市场资源的支持,做到政府带动、企业推动;四要狠抓工作落实。要做到责任到人、措施到位、检查到点;五要加大宣传力度。要积极宣传领导、宣传公众、宣传农民、宣传企业。
(粮食作物技术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