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攻关:勇攀新高峰
攀登科学高峰,探索前沿奥秘,这是科学家的毕生追求。“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科学家们坚守前沿阵地,围绕生物资源收集与基因挖掘、基因组变异与表型性状形成、农业病虫害发生与防控、农业生态系统与环境演化等一系列的重大科学问题,深入探索,创新突破,研究成果陆续发表在国际顶尖学术刊物上,部分成果荣获了国家自然科学奖等科技奖励,预示着我国正在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迈进。
数说成就
生物资源保有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科技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十二五”期间,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单位组织全国科技力量,建立了完善的国家农作物保存体系,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畜禽动物体细胞库、特种动物种质资源库和初具规模的农业微生物资源保藏库。同时,依托丰富的农业生物资源,应用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及各类“组学”等方法,深入挖掘重要功能基因,创制新种质材料,推动我国从种质资源大国逐步迈向基因资源强国。
70%
目前,我国已经把水稻、小麦、玉米以及黄瓜等大概70%~80%重要的作物基因组测序完成,初步掌握了这些作物遗传基因的功能性状,研究水平已走在国际前列。
第2
我国的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量位居全球第二。
第4
据国际著名学术杂志《自然·遗传学》统计,目前该杂志中国学术论文发表数量在全球排名第四。
130个
我国攻克了基因克隆、转基因操作与生物安全评价等关键瓶颈技术,获得抗虫、抗除草剂、高产等具有重要育种价值的基因130个。
331个
我国共收集保存了国内外331个动物畜禽品种(群体)13650份(血液、组织等)资源。
20000株
国家农业微生物资源保藏库收集保存了各类微生物资源2万余株。
种质资源
![]() |
图为国家农业微生物资源保藏库收集保存的各类微生物资源。 |
生物资源保有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科技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十二五”期间,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单位组织全国科技力量,建立了完善的国家农作物保存体系,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畜禽动物体细胞库、特种动物种质资源库和初具规模的农业微生物资源保藏库。同时,依托丰富的农业生物资源,应用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及各类“组学”等方法,深入挖掘重要功能基因,创制新种质材料,推动我国从种质资源大国逐步迈向基因资源强国。
农业基因组研究
“十二五”期间,我国科学家利用高通量基因组测序、基因注释与表型鉴定、生物信息学及关联分析等方法,完成了水稻、小麦、棉花、油菜、马铃薯、番茄、甘蓝、扇贝、家蚕、地方猪等重要农业生物基因组序列测定,从基因组水平阐明了水稻、番茄等生物进化过程,揭示了农业生物多样性奥秘,多项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SCIENCE》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
图为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等单位通过对甘蓝基因组结构解析和基因组比较研究,揭示了甘蓝与白菜的同源和分化关系。
转基因技术
“十二五”期间,我国转基因重大专项取得显著成效。育成不同类型抗虫转基因棉新品种124个,累计推广3.7亿亩,增收节支社会经济效益420亿元,国产抗虫棉市场份额达96%以上;培育出转基因抗虫水稻、高植酸酶玉米,并获得生产应用安全证书,具备了产业化条件,研究水平居国际领先;抗虫玉米、转入血清白蛋白基因水稻、抗黄花叶病毒小麦、高品质奶牛等重大产品完成生产性试验;攻克了基因克隆、转基因操作与生物安全评价等关键瓶颈技术;主要农作物规模化转化效率显著提高;生物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初步形成了“自主基因、自主技术和自主品种”的发展格局。
创新机制:增添新引擎
数说成就
创新机制:增添新引擎
数说成就
“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的成果不断涌现,离不开农业科研体制机制的不断改革和创新。充分发挥50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作用,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及各类技术推广示范与产业联盟,组织全国农业科技优势力量开展协同创新,加快建立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等等,这一系列针对科研体制机制的改革举措,正在成为支撑引领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驱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强力引擎。
5个
农业部联合教育部筹建成立中国现代农业校企联盟,按产业类型下设现代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现代畜牧业、现代渔业、现代农业装备和都市农业等5个农业职教集团。
8个
截至2014年底,我国建设北京农科城、河北环首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带等8个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
233个
50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共建立了50个产业技术研发中心,有233个功能研究室,1144个综合试验站。
1051位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共有1051位岗位科学家(含47位首席),3位专职首席。1144名综合试验站站长。
5000万人
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通过发放“智农卡”,将实现对新型职业农民和持证农民的全覆盖,计划全国发放“智农卡”不少于5000万人。
产业技术体系近年来,现代农业在有效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凝聚农业科研队伍、促进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效,有利支撑引领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
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以来,选择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油菜、棉花、柑橘、苹果、生猪、奶牛等10个产业开展技术体系建设试点,针对每个大宗农产品设立一个国家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并在主产区建立若干个国家产业技术综合试验站。之后又根据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链为主线,以综合实验站为基点,先后启动建设了粮油、经济作物、畜牧、水产四个产业共50个主要农产品的产业技术体系。
科技创新联盟
![]() |
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科技任务 |
2014年12月22日,国家农业在北京成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是国家级、省级和地市级三级农(牧)业、农垦科学院共同参与的全国科技创新协作平台,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力量。
创新联盟主要有四方面重点任务:1.加强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夯实农业学科发展基础;2.加强农业核心关键技术攻关,突破制约发展的技术瓶颈;3.加强农业学科前沿与基础研究,抢占战略制高点;4.加强不同生态区重大科技工程技术研发,促进区域农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
![]() |
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智农卡”,帮助农民实现“一卡在手,服务全有”。 |
2015年1月26日,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正式启动。它是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进行系统设计和架构,整合了各类农业科教信息资源,搭建起一个中央与地方、专家与农技员、农技员与农民、农民与产业之间的信息化桥梁。
从架构上看,云平台包括了一个大数据平台,涵盖了体系综合业务云、智慧农民培育云、农技推广服务云、科技创新支撑云、成果转化服务云和美丽乡村创建云等6个专业云,包含了全国农业科教环能体系信息调度、智慧农民培育、基层农技推广等16个核心业务应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