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网贵州频道11月22日电(记者刘子富、李忠将)深秋时节,贵州省铜仁地区调度6.2亿元资金,在10个市县区同时摆开5000多个水利工地。
地委书记杨玉学率领地直机关、各市县区、乡镇和重点村的四级干部,到铜仁市鱼塘乡十年九旱的牛场坡水利工地,动员全区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行动起来,以壮士断臂的决心和勇气,苦干十年,基本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突破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瓶颈。
铜仁地处典型的喀斯特山区,山高谷深,水低田高,保水蓄水能力弱,不少山区年年闹旱。全区260万亩耕地,一半以上无水利灌溉设施,农村人均灌溉面积仅0.36亩,保灌面积仅0.24亩,135万人饮水困难。大部分城镇和农田保护区没有防洪排涝设施,大部份水库年久失修,大灾大减产、小灾小减产的局面,至今没有根本扭转。
今年入夏以来,铜仁地区遭遇20多年来最严重的旱灾。记者在思南县思塘、塘头、东华、许家坝等乡镇农村采访看到,有水利设施灌溉的田坝,水稻沉甸甸、黄橙橙,一派丰收景象;同是一个村子,缺灌溉设施的田龟裂、稻枯焦。
记者近日重访思南,思塘镇石院坝村土家族村民杨昌炼说:被干旱害苦了,别说灌溉,就连人喝水都困难,多亏政府花钱从外地买水运进村来供应,才算度过难关。他家同许多农户一样,水稻颗粒无收。
行署专员谌贻琴说,今年全区200多万亩农作物受灾,近100万人和50多万头牲畜饮水困难,209座病险水库干枯。全区水资源总量达463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量3361立方米,耕地亩均占有水量4845立方米。丰富的水量却没有带来丰收,关键在喀斯特山区缺拦蓄水工程,雨水来得猛,去得快,陷入十日无雨就旱,五日下雨就涝的困境。
记者了解到,不少农民仍然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命运,成也在水,败也在水。今年大旱期间,铜仁市5位农村党支部书记联名写信给铜仁地委,说:田头没水,家里没水,许多村民要到5公里以外去挑水,一个往返就要一天。政府用消防车送来水,农民把所有能盛水的器具都拿出来了,有的甚至用箩筐铺上塑料布装水。连人喝水都无保证,还谈什么发展养殖业和发展农业呢?请求上级扶持解决缺水问题。
一石激起千层浪。地委、行署领导多次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决心尽快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杨玉学感慨:新中国成立50多年了,水利工程仍然在吃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本,这种状况必须改变。地委、行署及时提出了苦干十年,基本解决全区工程性缺水的奋斗目标,决定从今冬开始,集中物力、财力、人力连续奋战,因地制宜,大、中、小和微水利工程并举,专业队伍与群众建设相结合,常年施工与冬春突击相结合,一届接着一届干,咬定水利不放松。
在铜仁市茶店、鱼塘和思南县思塘、鹦鹉溪等乡镇农村,记者看到,村村寨寨都在兴修小水池、拦水沟。鱼塘乡陈家湾村农民王贵森正在修建50立方米的小水池,他说:关键时节才用水池的水,有50立方米的水,20亩地就能度过旱期,也不用到5公里外去挑水了。农民丁书发家连续两年绝收,他说:政府补助水泥,技术人员帮助选点和设计,修建的水池蓄满了水,往后不怕干旱了。
杨玉学说,今后十年,铜仁地区规划新建一批水库,新增灌溉面积16万亩;将年久失修的水库除险加固,加上新建2个大型灌区和4个中型灌区,灌溉面积可达70万亩;依山傍地修建小山塘、小水池、小水窖等三小工程,解决坡耕地用水问题,全区规划修建14万处三小工程,可解除70万亩坡耕地缺水问题。
铜仁地区三小工程以政府补助部分物资、农民投工投劳的方式修建,每年冬春组织农民突击,专业队伍常年不撤。为防止白天装太阳,晚上装月亮的豆腐渣工程坑农,坚持由政府督办,并由专业技术人员规划、设计和指导施工,确保建一个成一个,造福子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