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财经要闻 >> 内容阅读
中国劳动力要素市场严重扭曲 影响农民提高收入
来源:种子网           2005年11月21日   阅读: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记者 赵建华   “与城市相比,中国农村的就业问题更为严重。城乡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由农村到城市的永久迁移仍然存在很多限制。过分强调城市的资本密集和农村的劳动密集分工,使城乡劳动力市场处于分离状态,造成了中国劳动力要素市场的严重扭曲。”   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经济学家庄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一九七八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逐步市场化。劳动力市场在决定就业水平和工资水平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日益增强。尽管快速的经济增长表明,劳动力的产出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中国农村仍存在大量生产率低下的劳动力。   由于农业的生产力水平和报酬最低,产业结构由农业为主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就成为大势所趋。有学者估计,到二00三年底,中国乡村有待转移的乡村剩余劳动力总量高达七千六百多万。   二00四年,全国农民外出流动就业人数一点二亿,其中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约一亿。其就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住宿餐饮业等对劳动技能要求较低的行业。据预测,今后五到十年,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将呈增长趋势,农民工成为城市产业工人主体的趋势会不断得到加强。   农民的加入,在不断壮大着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但户籍制度的存在,却阻碍了劳动力市场的健全、完善。由于在住房、教育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有无“城市户口”就显得十分重要。近年来,在户口方面的“管制”尽管已有所松动,但城市仍存在着不少与户口有关的政策。   庄健认为,这就使得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在很大程度上只能是一种“短期”行为。数千万的农民到城市就业时,只能作为“流动人口”,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这在造成就业不稳定、影响农民眼前收入的同时,也使得技能培训等提高效率的措施,难以持续进行。   因此,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就必须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的功能,逐步取消阻碍城乡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性障碍。除了体制因素外,农民尤其是那些进城务工农民素质的提高,也是在完善劳动力市场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人们一般认为经济发展就是传统农业减少,现代工业和服务业扩张的过程。但在这一过程中,除了资本、技术等因素外,提高那些失去土地农民的技能,或许更为重要。在短期内,农业中蕴藏的大量剩余劳动力,难以被城市化完全真正消化。   只有当进城农民的素质、技能真正得到提高后,才能创造出更多的消费者、生产者,才能形成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否则,城市化的速度越快,蕴涵的风险就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