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食品产业网
粮食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在粮食供求关系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下,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关键是建立粮食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充分认识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大意义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由当时的资源状况和经济、技术条件所决定的,各种生产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的,可以相对稳定实现一定产量的粮食产出能力。主要包括资源保障、物质装备、科技支撑、抗御风险和政策支持等方面的能力。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围绕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党和政府做出不懈努力,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粮食生产不断登上新台阶,成功地解决了亿万人民的温饱问题,取得了用全球9%的耕地养活世界21%人口的伟大成就。历史经验证明,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关系全局,意义重大。
1、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民以食为天。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粮食安全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政治问题。确保粮食安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守住的一条“底线”。没有必要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作保障,就没有可靠的粮食安全,就没有稳定的发展环境。目前,我国人均粮食消费水平尚未达到800斤,总体并不宽裕,粮食问题始终牵动着全局。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是国家粮食和经济安全的重要保障。
2、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需要。粮食问题是农业问题的“重中之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集中体现。目前我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65%以上,粮食生产是农业结构布局的基础,影响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粮食收入又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一些粮食主产区农民的粮食收入要占到纯收入的40%—50%。只有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了,农业结构调整才能持续,种粮农民的收入才能稳定增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才能稳步提高。
3、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确保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几次大的波动大都与粮食生产的大起大落有关。国民经济几次大的调整,又都把发展农业和粮食生产作为加强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近几年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粮食的稳定供给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特别是针对近年来粮食面积、产量连续下滑和一些行业投资过热的状况,中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大举措,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成为引人注目的一大亮点,避免了经济生活中煤电油运紧张与粮食短缺“双碰头”的不利局面。历史经验表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平衡器”。
4、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应对复杂国际形势的需要。粮食与能源一样,是当今世界重要的战略资源。“手中有粮,心里不慌”。我国既是粮食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粮食进出口对国际粮食市场的变化有着重大影响。有关专家分析,我国粮食自给率每下降1个百分点,就会影响世界粮食贸易量2个百分点。在国际粮食库存起伏不定、运输成本不断增加的条件下,我国利用国际市场弥补国内粮食缺口的余地受限,只能进行品种调剂和年度性弥补少量缺口。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只能基本立足国内解决粮食问题。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既是基于国情的必然选择,也是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的必要条件。
准确把握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变动规律
我国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增强不断提高的,从粮食产量的增长变化看,大体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49—1978年的逐年积累阶段。29年间粮食总产由1949年的2264亿斤增加到1978年的6096亿斤,粮食年均增长达到3.5%。同期人均占有粮食由420斤提高到636斤。这一阶段粮食生产波动大,人均占有量低,供不应求的矛盾没有根本解决。但这一时期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业生产物质装备和科技进步水平逐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显著提升,为改革开放后粮食产量的稳步提高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第二阶段为1979—1998年的迅速提高阶段。19年间虽然出现了几次波动,但总体上保持了迅速增长的态势,全国粮食产量先后登上7000亿、8000亿、9000亿和10000亿斤四个台阶,人均占有量达到800斤,从根本上扭转了我国粮食长期短缺局面,实现了粮食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这一阶段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主要是由于农村改革开放,实行家庭承包经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同时,国家实行了一系列促进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大幅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增加化肥等物质投入,建设一大批商品粮基地,推广应用了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等高产新品种和新技术,不仅新增了粮食生产能力,也使过去积累的生产潜能得以释放。这一阶段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0000亿斤以上。
第三个阶段为1999年以后的徘徊回落阶段。1999—2003年,由于粮食供大于求和一些地方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放松粮食生产等原因,粮食播种面积大幅调减,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挫伤,加上严重自然灾害的影响,粮食生产连续减产。2003年粮食总产只有8614亿斤,下降到上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某些粮食品种的供求关系一度趋紧。2003年下半年特别是2004年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在政策好、人努力、市场旺、天帮忙等综合因素共同作用下,2004年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扭转了粮食种植面积连续5年下滑的局面。2004年粮食总产9389亿斤,比上年增产775亿斤;平均亩产616斤,增长19.2斤,总产增量和单产水平均创历史最高纪录。但与上一时期相比,这一时期粮食生产水平有所回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也有一定幅度的下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粮食主产区的范围逐步缩小,粮食主销区的范围进一步扩大。目前,能够调出商品粮的省份和能够大幅度增产粮食的省份越来越少。2004年与1998年相比,粮食产量出现下滑的省份达23个,其中有8个省的减产幅度超过20%。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下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变化的主要特点和规律是:
1、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由多种要素构成,能力建设需有全面性。各种要素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形成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每个要素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中都不可或缺,起着独特作用。一种要素的变化往往会制约和影响其他要素作用的发挥,并影响粮食生产,符合经济学的“短边法则”。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能倚重倚轻,必须全面加强建设。
2、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实际产出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能力建设需有超前性。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既表现为一定的粮食产量,又包涵了一定的粮食增产潜能。当各种要素同时充分发挥作用时,粮食产量接近粮食生产能力;当各种要素不能同时充分发挥作用时,当期粮食产量往往低于粮食生产能力。要确保一定的产出,就必须超前建设,使能力明显高于要达到的产出水平。
3、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动态变化的,能力建设需有稳定性。一个时期粮食产量的波动往往与能力的不稳定有关,当粮食生产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时,如果不注意保护,很容易出现下滑的局面,导致粮食产量大起大落,粮食生产能力易降不易升。特别是在全面放开粮食市场的条件下,能力建设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要实现粮食的稳定增产,就必须大力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建设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4、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是长期积累的结果,能力建设需有持续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从一个台阶上升到更高的台阶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水平越高,再上新台阶的难度就越大。只有各种要素不断的积累,才能取得整体突破。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必须持之以恒,不能松懈和停顿。
(农业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研究课题组)
文章编辑:hum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