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雅文;谢振华;徐国春
在完成农业体制改革后的20世纪80年代,分户立灶的20多万个以家庭经营为主体的小农场为黑龙江垦区留下了一道世纪命题:脱胎于“一大二公”的小、弱、散的“四到户、两自理”的家庭农场,如何避免分散经营、种地由民的弊端,齐步走向种植业的现代化?
20年弹指一挥间,跨入新世纪的北大荒人交上了一份气势恢宏的答卷:农业标准化为黑龙江垦区的种植业插上了翅膀,写就了稻禾成方、麦浪滚滚、豆海传音的千顷沃野,向世人展示着现代种植业的绰约丰姿。
农业标准化的根本是把科技兴农贯穿于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用农业标准化去统一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盲目种植、掠夺经营的千万个家庭农场。为此,由农业、农机等众多部门组成的专家队伍,按照优势区域布局,在黑龙江垦区的六个积温带上,因地制宜地组装集成了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的一套套标准化种植模式,并制定了319项包含水稻、大豆、玉米、小麦等全作物,3300万亩耕地全面积,种、管、收全过程,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的“四全”农业生产管理标准。
农以种为先。黑龙江垦区紧紧盯住了种植业的这一生命源头。8个专业作物育种研发机构、486个种子专业生产队、114个种子管理机构、1520名种子工作人员托起了千万个种植户的希望,高效运转的标准化运行机制开花结果,他们相继培育出了农作物新品种300多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实现100%。大豆品种“垦农18号”、水稻品种“空育131”等成为农业部重点推荐品种。
以农垦育种中心、红兴隆科研所、九三种业等6家种子科研机构和48家种子经营机构为主体组建的北大荒种业集团,推动了黑龙江垦区育、繁、加、销一体化的种子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格局的形成。投资2.47亿元建成的拥有88套种子系列加工线、322台种子包衣机的65座大中型种子加工中心,使垦区的种子机械加工率、包衣率、统一供种率达到100%,高于全省40个百分点。400余个种子营销网络覆盖东北三省一区,年销售各类作物原种、良种26万吨,位于全国种子经营管理的前列。
贯穿于全作物、全面积、全过程的农艺措施标准化,是黑龙江垦区农业战线面临的一场世纪“攻坚战”。苦心研究的因地制宜的“作战方案”被集成、固化、大范围推广,农时界限、耕作制度、栽培模式全线报捷。
实行倒计时管理的农时界限被推进到位。4月15日前完成小麦播种;5月15日前完成大豆、玉米播种;5月26日前完成水稻插秧。麦茬不整9月地、不起9月垄,10月底前100%达到播种状态;大田和经特作物100%达到秋整地、秋起垄;原垄卡种保持垄型完好。
大马力、大机具在耕作制度变革中独领风骚。以深松为主,垄、平、卡相配套,松、旋、耙相结合的蓄水保墒的现代耕作制度取代了传统的年年平翻,极大地改善了土壤固、液、气态三相比。原垄卡种、深松耙茬等先进的农机新技术,每年可为农户节本增效2亿多元。
高科技含量的标准化栽培模式全面铺开。“大垄密”、“深窄密”和“行间覆膜”的大豆栽培模式;早播、节水灌溉、秋整地、秋施肥、高密度、高肥量、高标准的小麦栽培模式;大豆茬“原垄卡种”和“行间覆膜”的玉米栽培模式;品种优质化、壮秧模式化、全程机械化和叶龄指标计划管理的水稻栽培模式等,使黑龙江垦区的农业生产水平攀越了一个又一个阶梯。
黑龙江垦区对“先进标准”的研究与探讨一刻也没有停止过。风光了几十年的水稻“大把扬”(直播)标准化种植模式,一夜之间便退出了历史舞台。运用胚乳营养转化理论、叶与器官的同伸理论、叶龄模式理论及生理生态诊断理论,综合组装成的寒地水稻旱育稀植的标准化栽培技术体系,突破了在中国北纬47度以北地区不能种水稻的传统理论,使北大荒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旱(田)改水(田)”热潮。黑龙江垦区的水稻生产已由1984年以前的平均种植面积21.6万亩、亩产260斤,一步步发展到1999年以后的连续六年“双超千”(面积1000多万亩、亩产1000多斤),创造了中国寒地水稻发展史上的奇迹。
以市场化服务为主的契约式经济制约与典型示范推动战略,在黑龙江垦区推行农业标准化过程中显示了巨大威力。
将成熟的标准化种植模式集成起来,统一写进家庭农场承包土地的合同文本里,纳入各级干部的目标考核体系之中。百亩试验地、千亩示范田和万亩展示区的“百、千、万”工程迅速铺开。短时间内,建成7个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和不同层次的科技试验田、展示区1400多个,示范面积600多万亩。
同一时间,全方位的职工素质提升工程也全线展开。科技人员直接到户、科技要领直接到人、科技成果直接到田,与种植户利益捆在一起的科技人员,在黑龙江垦区构建起一个庞大的科技推广网络和服务体系。课堂与田间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理论技术与现身说法相结合的传帮带活动,以及每户一页培训卡、一幅模式图、一张生产技术光碟、一本操作标准手册的“四个一”活动轰轰烈烈地展开,每年培训职工30万人次。
一项项不断完善的标准化种田技术,从试验到示范,从点到面,被固化成作业标准卡,走进了种植户的每一块地,每一条垅,每一株苗。千万个家庭农场,在大农场套小农场的运营机制下,焕发出勃勃生机,收获了一个又一个金色的秋天。
一组数字彰显农业标准化的巨大魅力:与常规作业相比,标准化作业可使大豆亩增产50公斤左右、水稻、玉米亩增产150公斤左右、小麦亩增产100公斤左右。目前,黑龙江垦区的1100万亩水稻平均亩产达513.6公斤,比世界平均亩产高出1倍;大豆平均亩产168公斤,位居世界第5位。黑龙江垦区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95%,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比全国高出20多个百分点。科技推广效益年均4亿元以上,位居全国首位。
农业标准化释放了黑土地的巨大潜能,使北大荒走出了过去粮食单产在150公斤、总产在40亿公斤左右徘徊的低谷,一举建成了国家重要的百亿斤商品粮基地。2004年,垦区实现粮食总产93.75亿公斤,商品率达到87.9%,农场职工家庭人均纯收入5593元。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黄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