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技术专栏 >> 内容阅读
“四薯之乡”物阜民丰
来源:种子网           2005年11月14日   阅读:

江门日报 良西镇今年“四薯”总产值将达2300万元   入冬时节,走进恩平市良西镇,只见漫山遍野都农民们热火朝天劳作的身影,在刚刚秋收后的田野里,农民正忙着冬种马铃薯,在旱地里,番薯、葛薯和木薯则正值成熟的季节,农民们正在地里田间察看,少数农户已经开始收获木薯了。   据良西镇有关负责人介绍,去年,该镇农业总产值达1.2亿元,其中“四薯”的总产值就达1900多万元,占了近16%的份额。今年,由于“四薯”市场价格好,估计“四薯”总产值将达2300万元。“四薯”种植,大大丰富了该镇农业经济的钱袋子。 “四薯之乡”历史悠久   番薯、葛薯、木薯、马铃薯,合称“四薯”,恩平市良西镇素来就有“四薯之乡”的盛誉,“四薯”的种植成为该镇重要的特色农业,是当地农民致富生财的主要门道。   良西农民从何时开始种“四薯”的历史虽然无从考证,但比较大规模的种植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因为良西的土质和气候都适合“四薯”生长,所以年年收成都很好,经济效益可观,因此在规模上逐年扩大,但一开始时,种“四薯”都还处于自发阶段,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良西镇政府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按照“一镇一业”和“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决定将“四薯”推广种植,并有计划有组织地将其扶持成该镇的重要农业特色产业,正因为如此,良西镇“四薯”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每年达到近8000亩。从那以后,良西“四薯”特色日渐明显,到今年,种植面积估计将达到12000多亩。   “四薯”的种植,以良东、鹤坪、龙山等村委会最多,其中良东村委会今年在良西公路两旁种植葛薯就达2100多亩,鹤坪和龙山村委会在良西至温泉的公路两旁种植马铃薯2500多亩、木薯5500多亩,使该公路沿线和周边地区成为一条绿色食品植物长廊。 “四薯”成了“大钱袋”   在良西镇,几乎家家户户都喜欢在自家的责任田或自留地里种个三五亩“四薯”,它是良西农民重要的致富门路,而作为上规模的重要特色农业产业,它更是良西镇农业经济的“大钱袋”。   鹤坪村委会的王老伯,种木薯、马铃薯已有30年的历史了,每年他都要在一块4亩大的山坡地上种上木薯,秋收后则在3亩责任田里种植马铃薯。王老伯告诉记者,木薯的市场价格目前每公斤可卖到差不多0.3元,但木薯亩产高,每亩可达近4000公斤,因此他种木薯的收入每年都有4000多元;马铃薯的亩产也高,可达1000-1500公斤/亩,而马铃薯的市场价格一直很好,目前仍可卖到1.5元/公斤左右。王老伯说,木薯和马铃薯,虽然种植和收获的时节劳动量大,但平时管理并不难,何况他种木薯和马铃薯每年都有近万元的收入,实在是个不错的行当。   良东村委会是种“两葛”——沙葛和粉葛的主要基地,今年,该村委会种植“两葛”2100多亩,全村委会有660多户种植,据预测,该项总收入将达1200万元,户平均收入可达17000元。 政府引导发展特色农业   壮大良西“四薯”发展有个逐渐壮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恩平市农业部门和良西镇政府积极引导,主动做好后勤服务,“四薯”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政府可谓功不可没。   从农民自发种植到政府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并提供启动资金的支持,是良西能成为远近闻名的“四薯之乡”的重要因素,比如,今年良西镇在一直以来比较贫困的龙安塘村委会开发了一个200多亩的马铃薯种植基地,并向农户免费提供种子和给予购买化肥的补贴,使马铃薯种植规模进一步扩大。同时,“四薯”种植虽然技术要求不高,但良西政府仍不遗余力地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以该镇农业服务公司为培训中心,组织镇政府原农技学校毕业的干部组成技术服务队,每村都派驻一名技术指导员指导农民种植“四薯”。另外,镇政府还定期举办各类培训班,邀请有关专家专门为农户授课,今年以来,该镇就已经举办了“两葛”、水果、马铃薯等培训班6期。   农产品销售畅通,是保障农户种植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为此,良西镇政府专门派出一名主要干部专抓流通服务工作,并协调民间流通组织,成立农产品流通服务队伍,还引进淀粉糖业有限公司,就地“消化”农户种植的木薯,生产出葡萄糖等产品。正是有了政府的参与和服务,良西“四薯”多年未出现过滞销现象。   该镇有关负责人称,今后,良西镇将进一步在服务上下功夫,把“四薯”种植扶持成更大规模、更多效益的特色农业产业。去年,“四薯”获得了省农业厅颁发的绿色食品证书和无公害农产品称号,预示着良西“四薯”将走上一条既有规模也有品牌更有效益的道路。 本报记者 伍安平 通讯员 王超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