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县域经济 >> 内容阅读
大山里的致富经
来源:种子网           2005年11月13日   阅读:

———长白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侧记 来源:吉林日报   金秋时节,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境内,沟坎山梁硕果压枝,人参、北五味子、珍珠草等中草药漫山遍野,牛羊成群、鱼跃蛙鸣,一派丰收景象。农民们喜得合不拢嘴,盛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长白县地处长白山高寒山区,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在由传统农业向效益农业转变的过程中,县委、县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   人参产业不断巩固壮大。该县在巩固人参种植面积的同时,严格按照GAP的质量要求,深入开展人参种植和老参地再利用科学研究,不断完善高产栽培综合配套技术,使人参GAP标准化种植在全县范围内大面积推广,成为“吉林省人参无公害规范化生产示范基地”,人参栽培技术水平世界领先,人参质量位于世界前列。他们进行县内参业组合,加大了长白人参商标的整合和人参深加工的研发力度,形成以参隆集团为龙头覆盖全县的人参产业集群,带动农户1200多户。预计今年全县人参收入实现6000万元,占农业总收入的15%。   以黄牛为主的畜牧养殖业蓬勃发展。2003年,县委、县政府启动长白黄牛养殖项目,相继出台了《实施意见》和《管理条例》,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政策和法规保障。同时,调整养育方式,加大规模户、规模村的扶持力度,通过科技服务、政府扶持,不断提升规模养殖的档次,激发了养殖户的积极性。   昔日荒山沟变成聚宝盆。该县按照开发与保护并举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制定了《林地综合开发发展规划》,在全县实施以森林为母体的多种经营,允许农民、职工和各界人士利用荒山、荒沟和林下等资源,采取保护和开发相结合的方法,发展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遵循“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使承包人责、权、利集于一身,充分调动了承包人管好、用好、保护好森林资源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杜绝了人为破坏现象。目前,全县所有的荒山、荒沟都已承包到人,并建立了4个综合开发基地。开发建设的林下栽参、野生北五味子管护、黄牛养殖、围栏养蛙等20多个项目势头喜人,上百户农民走上了富裕路。以北五味子为主的中草药材种植再添新亮点。该县北五味子人工栽培试验喜获成功。2003年,县里将北五味子确定为后继支柱产业,与各乡镇签订责任状,要求凡是适合的地块,全部套栽北五味子。还成立了北五味子研究发展中心,制定了《标准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使北五味子产业从一开始,就严格按照GAP种植模式进行标准化生产。全县已发展北五味子15794.5亩,野生北五味子承包管护6874亩,其发展规模、产品质量位居全国前列,被命名为“中国北五味子之乡”。   特色农业产业化链条初步形成。以珍珠草等中草药材为主要原料的吉林天利泰药业有限公司和长白双星药业有限公司,分别通过了GMP认定,进入达产达效阶段。今年预计实现产值1.4亿元。总投资1.2亿美元、以人参为主要原料的中韩济世保健品有限公司,建设工程进入尾声,项目投产后将实现年销售收入916万美元。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圆了山区农民的致富梦。宝泉山镇老保甲村村民石玉宝,靠18亩北五味子7万元的年纯收入,搬出了用参膜苫顶的三间土坯房,住进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马鹿沟镇特禽养殖大户朱世臣,以养殖发了家,仅养猪一项年创产值就达10万元,被团中央和国家科技部命名为“全国青年星火带头人”。十二道沟镇农民金龙日承包荒山60亩栽培果树,今年可实现收入9万多元。   王嘉君苗振军本报记者刘一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