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日报
在率先创业、率先开放与率先改革的昆山之路上,十多年前,昆山人自费建设开发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为全国所瞩目的“昆山之路”。如今,在实现“两个率先”(在全国率先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昆山之路”又注入了亲商爱民、创新包容等新内涵。2004年,昆山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1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655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2%和12.3%。昆山经济迅速发展的现象,引得学者与专家纷纷前来解读。
实力昆山
近年来,昆山加大产业升级、民企配套、项目转移的力度,使昆山的外向型经济保持了在全国的领先地位。目前,昆山已吸引了来自54个国家和地区3600余家企业的180亿美元资本,成为IT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用地越来越紧张,因此昆山市提出了在昆山开发区发展“总部经济”的战略,着重吸引各类企业的研发机构、企业总部、营销中心等核心机构进驻,推进产业升级,实现由“昆山制造”向“昆山创造”转变。“总部经济”无疑增添了昆山竞争力的“底气”。
夯实昆山实力的另一个增长点是,打造昆山服务业高地。今年江苏省决定在毗邻上海的昆山花桥镇建立国际商务城。其定位是作为江苏利用上海资源,走向国际服务市场的一个窗口,它将是高层次的国际商务区,是江苏省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示范区。昆山市委书记曹新平认为:将国际商务中心发展为国际商贸城,对昆山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文化昆山
昆山文化底蕴深厚,它不仅是百戏之祖昆曲的发源地,还是思想家顾炎武、教育家朱柏庐的故乡,这里有以周庄为代表的“水乡文化”,以昆石、琼花与并蒂莲为代表的“园艺文化”,以及以沈万三为代表的“商贸文化”。与此同时,以周庄、锦溪、千灯等为代表的昆山古镇,以其不同的特色,拉动了昆山的旅游业。如有着“中国第一水乡”之称的周庄,号称“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的锦溪,“中国文化魅力名镇”千灯,“天下第一蟹城巴城”等等,这些名镇在昆山的旅游业中错位发展,使昆山的旅游业构成了风景各异的旅游格局,彰显出实力昆山后面浓浓的文化味。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昆山对区域文化的整合和张扬,使其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
和谐昆山
在昆山,城乡的二元结构已被打破。昆山建立了农村低保、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农民医疗保险、拆迁补偿和征地补偿的“五道保障”。今年8月实行的“以土地换保障”的举措是对农民的又一次反哺,开通了被征(使)用土地农民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并轨的通道,鼓励被征(使)用土地农民通过档案托管,对土地安置补助费进行转移折算,进入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行列。全市目前已吸纳1.4万名符合条件的农民进入“城保”。
日前,在花桥、陆家两镇召开了被征地农民进“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养老金发放现场会,这标志着全市被征地农民进“城保”试点工作全面展开。为加快符合条件被征地农民进“城保”工作的步伐,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领导带领工作人员深入基层,送服务下乡,为农民提供零距离服务。
此前,昆山还推出全市的富民工程“三有工程”。其主要目标是:通过三年努力,达到“七、八、九”的目标要求,即全市70%的家庭有物业,80%的劳动者有初级以上技能,90%以上的劳动力有稳定的就业岗位,同时市政府还出台了若干政策,来推动“三有工程”的实施。政府设立“三有工程”专项资金2000万元,主要用于“三有工程”的贷款担保、项目奖励、劳力培训、财政扶持等;市政府和有关部门每年扶持1000户农村低收入户,开发区、各镇每年引导和帮助1000户农民发展物业。
昆山市委书记曹新平说,要构建4种和谐关系,即党群干群关系、政商关系、劳资关系、新老昆山人关系。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昆山在外来人口管理上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比如将外来人员纳入城镇医疗保险体系、解决外来人员子女入学、集中居住工程等等。去年4月昆山曾发行了一本书《昆山新市民幸福指南》,也叫《新昆山人手册》,这本书告诉人们,关爱进城农民,关爱城市边缘群体,就是统筹城乡发展。昆山市的人文关怀理念,已成为这座城市健康、和谐发展的自觉行动。
品牌昆山
昆山作为一个亮点频闪的城市,名牌产品也日渐增多。如好孩子牌童车、AB牌针织内衣、多威牌专业运动鞋、协孚牌人造革、南宝牌建筑涂料、樱花卫橱等,到目前为止,昆山有中国名牌产品6个,中国驰名商标3个,江苏名牌产品20个和江苏著名商标16个。昆山的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产品在全国市场的占有率大多在前三名以内。如捷安特的自行车已经成了自行车行业中的龙头老大,樱花系列卫橱产品在中国已是家喻户晓,尤其是好孩子集团的“好孩子”系列童车从1996年至今,市场份额一直保持在70%左右,成了名副其实的“童车大王”,牢牢奠定了中国童车第一品牌的地位。
昆山拥有的6个中国名牌产品中,有4个是民营企业生产的。“民营+名牌”正在成为昆山经济发展新的发动机。[李雅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