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05-09-05 来源:湖北省农业厅 作者:
--------------------------------------------------------------------------------
一是推广关键技术。坚持集成、组装、配套原则,大力推广十大实用农业科技。推广良种应用技术,发布春夏播粮油主导产品公告,全市推广杂交玉米220万斤,杂交水稻105万斤,良种普及率达到90%以上;推广地膜保护栽培技术,推广两膜玉米91万亩(其中全覆盖30万亩)、地膜水稻23万亩(其中地膜直播稻5万亩);推广多元间作套种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模式,由粮—粮间套,向粮—菜、粮—药、粮—魔、林—粮、林—药等多元粮经间套延伸,全市推广122万亩,实现了增粮与增收双赢;推广秸杆综合利用技术,全市推广8万亩;推广配方施肥技术,由粮油作物向经济作物延伸,全市推广200万亩以上;推广示范猪—沼—果、猪—沼—鱼、羊—沼—菜、草—羊—果等生态复合农业技术,不断探索生态农业新路子;推广农业标准化示范技术,重点推广有机食品、有机食用菌、有机中药材、绿色柑桔、无公害蔬菜、有机山野菜等标准化生产技术28万亩;推广轻型简化栽培技术,推广地膜直播稻5万亩,试验、示范水稻旱育保姆剂技术500亩;推广农作物病虫鼠草综合技术,促进了双夏丰收,对柑桔大实蝇等危险性病虫害分区统防统治,促进了特色产业健康发展;推广果茶优质高效生产技术,举办茶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培训班,引导开发乌龙茶,提高开发效益,全市名优茶比例达到60%以上;加大柑桔品改、套袋生产等技术,全市推广4万亩,同时,引进柑橘新品种4个,在丹江库区试种。
二是强化科技创新。围绕十堰农业科技推广中的重大技术难题,加强科技创新,加大科研攻关力度,进一步加强地膜水稻科技创新,继续与中国农业大学、德国基尔大学开展地膜水稻系列科技攻关。进一步加强玉米新品种选育与推广。今年有1个新品种通过湖北省鉴定,继鄂玉10号之后,鄂玉16号被农业部审定为农业结构调整适宜推广品种。进一步加强黄姜高含品种组培与选育,建立野生种质资源圃10亩,大田移栽试管育苗3亩,黄姜新品种选育今年可望获得突破性进展。进一步加强树型金银花品种引进工作,积极寻求农业结构调整的替代品种与技术。
三是着力抓好示范。坚持样板与项目捆绑,资源与技术整合,用园区示范促进技术推广。半年全市共办各类科技示范38万亩。十堰山地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园区、丹江库区蔡家渡和习家店可持续农业示范园区、武当山区柑桔品改示范园区、张湾区地膜直播水稻示范园区、武当山珍加工园区、秦巴黄姜快繁及产品深加工示范园区、鄂西北两竹有机茶示范园区、武当食用菌袋料生产加工示范园区、高中山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园区,南部山区魔芋产品系列开发示范园区等十大农业科技调整增收示范园区稳步推进。
四是创新推广机制。一是创新技术传播媒体。充分利用电视、信息网络等媒体,加快技术传播速度,提高科技覆盖面,通过十堰农业信息网,创办农业科技园地;与广播、电视部门配合,办好《热土地》和《农事直通车》等栏目,组织专家开展技术咨询,举办技术讲座,实现了病虫测报信息与农业重点技术的可视化。二是强化技术推广责任制。每个农业科技人员,举办1个科技示范片,推广2—3个高产、高效农业模式,联系50个科技示范户。郧县、郧西等地组织农业专家服务团,编写技术培训教材,到乡镇巡回开展技术咨询与现场培训,全市上半年共培训农民60多万人次。竹山、丹江口市等地积极探索,依托一个基层农技推广站(协会),办一个农技宣传栏,办一份信息简报,开通一部“农技110”电话,兴办一批示范样板,主推一批实用技术,开展一批系列培训等“七个一”农技服务办法,有效提高了农业科技到位入户率。三是放活农技人员。鼓励农技人员领办企业,承包技术,开发产业,使他们依靠技术率先活起来、富起来。竹山县出台优惠政策,深化农技推广体制改革,有两名农技人员停薪留职买断和租赁经营国营茶场、乡村茶场,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相关链接
■ 请专家送科技入户暖人心
■ 金山区畜牧兽医站多渠道开展“科技入户”活动
■ 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渔业科技入户显威力
■ 陕西凤县大力实施科技入户工程
■ 陕西:科技入户让绥德县高家渠菜农走出困境
■ 陕西:科技入户让绥德县高家渠菜农走出困境
■ 陕西:凤县大力实施科技入户工程
■ 陕西凤县大力实施科技入户工程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