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日报
乡镇改革是放权还是如何?且看试点镇的发展。
在山东莱芜市钢城区颜庄镇采访时,党委书记贺伟领着我们看镇上的民营经济园,神色中不无自豪:2004年一年间,颜庄镇新增个体工商户96户,私营企业48家,完成税收1000万元。今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均居全市19个乡镇首位,年内财政收入将达到1400万元。
对颜庄镇的变化,贺伟的回答很简单:政策不一样,干劲也不一样。
2004年,莱芜市选取颜庄、雪野等镇作为试点,在管理上,将一些与发展密切相关的县级管理权限下放。财政上,制定了“核定收支,定额补助(定额上缴),超收全留,一定五年不变”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由市财政直接与三镇进行结算。
放权与少取的直接结果就是乡镇有了自主发展的动力和空间。2004年,莱芜市19个乡镇(办事处)招商引资全部超过1000万元,其中过6000万元的10个。财政收入超过1000万元的乡镇有9个,比上年增加了7个。其中工商税收占乡镇财政收入的比重比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达到85%。
过去,乡镇财权上移、事权下移,忙了一年连嘴都顾不住,基层财政负债是常态。现在,不用从百姓手里要一分钱,发展的钱有了,还有节余,很多事儿就可以办了。2004年颜庄镇投资700万元建起了一流的乡镇初级中学,向乡镇卫生院拨了4万元的经费,这在以前是想也不敢想的事。
农业税取消了,农村工作的重点转移了,乡镇干部的出路在哪儿?莱芜的办法是,在实行一岗多责、合并职能,减人、减事、减支的基础上,推行分线工作法:即将乡镇工作分为招商引资和园区建设、农业和农村发展、基层组织建设和社会稳定、城镇建设管理4条线,并制定了相应的考核办法。招商引资是工作的重点,各乡镇普遍把1/3以上的力量、80%的精力用到招商引资、培植壮大骨干企业和主导财源上,结果是乡镇财政收入的增幅均在50%以上。
有了财政的反哺,有了发展带来的余钱,有了转变职能腾出来的余力,直接的结果是基层政权为本地区居民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大大提高。2004年,莱芜在农村义务教育、合作医疗、最低保障、计生户补贴等方面的投入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