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商网-华商报
本报记者 宁峰
事故主因
出事农用车无刹车功能
本报渭南讯(记者 杨伯涵)经省事故调查组、技术组调查鉴定,造成14人死亡、9人受伤的合阳“10·26”特大交通事故原因查清,司机刘学武(死亡)驾驶的车牌号为陕西E63924的三轮车右后轮刹车鼓锈死,无刹车功能,致使车辆在超载超速、陡坡急弯运行时侧翻,是该起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根据现场勘查、车辆鉴定及调查取证,事故调查组、技术组认定,肇事农用三轮车核定乘坐1人,实际载22人,属严重违法载人;坡道明显设有限速30、20、10公里标志牌,发生事故时三轮车时速为47公里,属严重超速;加之三轮车制动性能不良,刘学武临危采取措施不当,造成了这起单方特大交通事故。
最新措施
危险路段建“土安全气囊”
本报渭南讯(记者 杨伯涵)事故发生后,合阳县政府决定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农用车辆集中整治活动”,同时,合阳县有关部门专门从西安请来一名公路专家,听取采纳专家建议:一、对事发路段的防撞栏加高、加宽、加长;二、对事发路段的减速带加宽、加密;三、在事故发生点设立“10·26”警示牌;四、在事故发生点临沟一侧设“土安全气囊”,就是造一个大土堆,这样车辆一旦出事,可以起到缓冲作用。此外,在这些工程未完工之前,交警、农机部门在这里设岗检查。
渭南市有关部门要求专家建议的这几项工程在20天内完工,合阳县要求10天完工,目前各项工程已经动工。
村民声音
别等出了大事才防范
不坐三轮车 我坐啥?
多数村民意识到乘坐农用车很危险,但也没有办法。
当天上午是“10·26”特大交通事故中的遇难者马芫芳出殡的日子。在合阳县坊镇乾落村马芫芳家所在的街道上,聚集了不少前来参加丧礼的村民,停放在巷子里的各种型号的三轮车达8辆之多。而遇难者所在村之一的嘉德村,全村人口230户左右,农用三轮车就有200多辆。有些村民说,知道农用车不安全,但有时图方便、省钱也坐。“不坐三轮车,我坐啥?”村民李大妈说,“不通公交车的村子,尤其是土路,自家要没有摩托车,不坐三轮车只能走路了。”
“以罚代管”行吗?
乾落村一位姓马的村民家就有一辆三轮车,平时只用于农作物和副产品运输,偶尔也会拉着自家人走亲戚,为此还被罚过几次,“每次罚过钱以后就没事了。”“交警不断地查,还有人用三轮车拉人,为啥呢?还是管的方法不得当。关键是应该考虑到,如果没有这些三轮车,农民出行咋办?”嘉德村年逾七旬的马大爷对于交管部门的做法提出质疑,“一个月前那个地段曾经发生过一起交通事故,两辆三轮车相撞,造成1人死亡10多人受伤,政府为啥不采取措施,哪怕是在那里立个墙式减速带(防护墙)也行啊。”
乾落村一位姓张的村民告诉记者,“如果早点在事故发生地装减速带,或者立个显著的警示标志,也就不会出这么大的事了,政府部门不要等到出大事了才知道采取措施!”
能否组织村民拾棉花
这起特大交通事故发生的时间正是当地人拾棉花的时间。“她们拾棉花的地方距离最近的公路还有三四十里,根本没有公交车去,租客车太贵,每人得10块,但干一天才挣20多块钱,不划算!只能坐三轮车去了。”赵家村一王姓村民告诉记者,事发当天,他们村还有三轮车拉着妇女们去拾棉花,出事后就不再去了。
“事故发生在早上6点多,她们回来一般也得到晚上10点左右了,两头不见天!就是为了躲避交管部门检查。”记者调查走访时,至少有5个村民认为,农村劳务输出季节,政府部门应该对农用车加强监管,或者由政府部门出面组织妇女们集体去河滩拾棉花,既解决了农忙问题,又避免了发生这样的交通事故。本报记者 卢兴江 刘海宏
记者说话
为何总是事后整治
一场车祸夺去13个母亲的第三天,也就是28日上午,合阳县在政府招待所召开由交通管理、农机监理、公安等职能部门代表参加的“合阳县农用车辆集中整治动员大会”,为期一个月的整治活动由此展开。当天,县主要领导到会并发表了讲话,在谴责肇事司机夺走十余条生命,给社会、家庭造成极大伤害的同时,对相关管理部门提出了批评并作出了严格要求。
几乎在同时,通往洽川风景区的出事路段,工人们开始加高防护设施,水泥钢筋等材料已经到位。坡度较大的急转弯路段,已安装了11条减速带,并涂上了反光漆。而出事当天,有关部门已在此路段拉出一条横幅,上面写有“吸取事故血的教训,注意车辆行驶安全”字样。
县城里,许多交警骑摩托车巡逻在主要街道、十字路口,一旦有三轮车违章,或查出缺少证照,立即处理。记者驱车走了两条街道,就有7辆三轮车因种种原因,正在接受处理。
行动之迅速,措施之果断,毋庸置疑。但可惜的是一切都晚了一步。13个母亲走了,遗憾地走了,痛苦地走了,假如她们没有被交通事故带走,这一切会进行吗?
这起特大事故容易使人联想到频频发生的矿难,事情一旦发生,当地政府一个重要的反应是,次日必将全部停产整顿,不管你是好的坏的,不管你是国营的私营的,整个儿一刀切。
希望这次整治不是一次走过场的行动,不是一个星期、一个月,而需要的是警钟长鸣,更需要在全县范围内进行一次排查,把隐患排除,把自身存在的问题找出来,把整治和严管当成一项日常工作,不要再等出了事才想起整治。卢兴江 刘海宏
伤感之地
被灾难影响的村庄
10月28日,合阳县坊镇乾落村。
一大早,太阳似乎提前升出地平线,把温暖洒落在整个村庄。村民们早早起床了,他们没有去田间地头,也没有像往常一样外出打工,从这天起的未来至少8天时间里,他们有了一个新的工作———送葬。78岁高龄的马骥是送葬者之一,记忆中,全村几天内死8个人,这还是第一次。老人说,村里人齐上阵,按每天送走一个亡者,至少要8天。
或许是巧合,26日的车祸,夺走这个村5条人命,前后几天里,村里又病死了3人。在村里,你能感受到空气中流淌着的悲伤和凄惨。
下午1时30分,阳光依旧耀眼,这可能是它送别亡者少有的眼神。此刻,遭遇车祸的马芫芳就要出殡了,披麻戴孝的亲属哭声一片,前扶后拥。遗像前,跪在地上的是她不满8岁的儿子,他虽然沉着脸,眼泪却无法流出。小小的脑袋,宽大的孝布,不知道为什么下跪,8岁小孩就这样跪着,直到灵车离去。
拉灵的是一辆农用三轮车,当地人称为“蹦蹦车”。离开人世前,马芫芳乘坐的也是这种蹦蹦车,当时,她是站着的;送葬离去时,她又不得不乘坐这种蹦蹦车。村民们说,命中注定,他们离不开三轮蹦蹦。
下午,太阳依旧暖烘烘地照耀着这个村子。许多村民开始到另一个亡者家中帮忙,为次日出殡做准备,去的时候,他们依旧开着自家的三轮车,车上坐着村民。
没有亲属到来时的哭声,村里的气氛就较为平静,甚至可以听到笑声。一位老人解释说,几天死了8个人,死人好像很平常了,悲伤,来得及吗?实际上,这是一个极具人情味的村庄,村里人互帮互助,不管谁家有了红白大事,一家至少出一个人帮忙,彼此关系融洽。一个人如果离开了人世,全村都充满悲伤。太阳悄悄地落山了,它要去休息,一个晚上后,它还要送别另外一名亡者,然后继续升起、落下,一直要看着第8个死者入土。本报记者 卢兴江 刘海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