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限的土地里,如何提高粮食产量和效益?引进高产优质的“超级稻”是其中重要措施。中山今年5月首次引进由“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主持研发的杂交水稻品种——“Y 两优2号”,在南区试种成功,目前已接近收获期,预计亩产超750公斤,比常规水稻亩产多出一倍。
昨天上午,市农业局组织各镇区的农业部门有关负责人,齐聚南区沙田村大丰农场举行现场会,推广“袁氏超级稻”和超级常规水稻“黄华占”种植,同时鼓励各地改革传统一年两造水稻的耕作制度,推行正在这里试验的“玉米-水稻-马铃薯”耕种方式,以提高单位粮食产量,提高经济效益。
“超级稻”预计亩产超750公斤
泛黄的稻田里,稻穗低垂,稻香阵阵,昨天众人在田间不时摸摸闻闻,赞叹声不绝:“袁氏超级稻”名不虚传,谷粒多、结实率高、稻粒饱满,一看就知道很高产……
“10天后就可收获了,预计每亩产量会超750公斤,比一般水稻亩产高出许多。”大丰农场老板梁文志高兴地说。
据了解,这个名为两系杂交稻“Y 两优2号”的“袁氏超级稻”,主要特点是丰产性好、适应性广、抗病性强,一般每亩有效穗18万左右,每穗粒数180粒,稻米外观品质较好,食味佳。
除“袁氏超级稻”外,大丰农场还试种了30多亩超级常规水稻“黄华占”,这种早中晚兼用型优质稻品种为我省研育,有着独特的耐热性、抗倒性,且优质高产,预计亩产量也超过450公斤。
“经过试种,发现这两个品种都很适合中山种植。”市农业局种植科科长万国富说,“中山水稻面积有限,水稻亩产平均在350公斤左右,如推广种植超级稻,则有助于提升水稻亩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玉米-水稻-马铃薯"模式可提高收入
我市各镇区农业部门昨天的活动,除了参观、推广超级稻外,还有一个任务:推行"玉米-水稻-马铃薯"耕作新模式,即改革传统的一年两造水稻耕种制度,实行早造种玉米,中间种水稻、晚造种马铃薯模式。
"玉米、马铃薯也是粮食,中山实践证明,种水稻经济效益比不上这两样,推广这个新模式后,我市粮食面积不降反多了,且农民的纯收入也多了,一举多得。"万国富介绍说,如成功推行玉米-水稻-马铃薯"耕作方式,可大幅度提高产值和效益,平均亩产纯收入会达4000元,比种两造水稻好得多。
据介绍,我市在南区试种的"黄华占"和"Y 两优2号"两个新品种,都适合成为中稻品种,农业部门表示,如推广"玉米-水稻-马铃薯"模式,中造水稻最好是选择上述两个品种特别是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