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一场久违的秋雨降临永登七山乡。在绵延数十公里的山路上行驶,扑面而来的是雨后清新的空气;在狭长的山谷中,一望无际的玉米成熟待收。“这场秋雨来的正是时候,晚收的玉米正好可以再长长‘身子’,棒子可以再结得大些。”七山乡纪委书记杨旭益说。
“自2006年以来,我们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着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努力提升旱作农业发展水平,走出了一条集雨、抗旱、增粮、兴牧的旱作农业发展之路,实现了由靠天吃饭向科技抗旱、由被动抗旱向主动抗旱的根本转变。”杨旭益说,2010年,该乡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4.8万亩,预计可新增玉米1000多万公斤,总增加收入1500多万元,人均增收1800多元。
“过去由于干旱,七山乡和通远乡居家外迁现象比较普遍。现在由于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推广,已拉回了不少劳动力。老百姓都认可了这种种植技术的转变。可以说,由国家扶持到自己主动投入是最近几年七山地区老百姓们最大的转变。”通远乡副乡长龙文科说。当日,兰州市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技术现场观摩会在七山乡举行,市种子管理局局长郭小俊说,几年来,该局农业科技人员在七山乡开展了玉米新品种引进试验、密度试验、不同种植模式试验及单垄双行集成栽培技术试验。光今年,为配合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就引进新的玉米品种47个。目前,设在七山乡庞沟村的试验田内,新引进的玉米品种长势良好。郭小俊说,在这个试验田里,重在考察玉米新品种的抗旱性、适应性和丰产性以及玉米秸秆的青贮品质,筛选出适宜我市不同海拔不同区域内双垄沟种植的玉米新品种。
据有关农业技术人员分析,通过几年的种植,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在该地区已基本成熟。目前,由市种子管理局引进的全膜谷子新品种试验也获成功,记者在通远乡谷子试种区看到,新引进的张杂谷3个品种谷粒饱满,长势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