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国内综合 >> 内容阅读
“订单小麦”的是是非非
来源:种子网           2005年08月22日   阅读:

订单小麦在陕西发展了五六年,但并不如人意:对于农民来说,它没能担起增收的重任;对于农业部门来说,它成了一个不愿触及的难题;对于面粉企业来说,它在解决原料问题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纠纷。一位企业家形象地比喻,我省的订单小麦“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记者为此在眉县做了深入调查。

  一家热心一家冷谈起眉县的优质小麦,县农技中心主任郝来诚非常自豪:全县共有10万亩优质小麦,没有农技中心的大力推广,就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绩。

  2002年起,他们就开始鼓励农民种优质小麦,为了让农民种得放心,他们与当地的面粉大企业老牛面粉厂联系,针对企业的需要,在当地推广了“陕麦253”、“陕麦150”等小麦品种。接着,他们又跑前跑后,帮着企业与农民签上了“小麦订单”,合同讲明,老牛面粉来年收购小麦时,要以高于市场10%的价格收购。在以后的半年多时间里,农技中心的技术员天天待在大田里,耐心地劝说农民按科学的方法浇水、施肥,尽管得不到多数农民的响应,但他们不厌其烦,尽职尽责。到了2003年夏,看着丰收的麦子,农民们高兴地等着赚个好价钱。令农民们没有想到的是,企业看过麦子后,认为他们的小麦达不到优质标准,不能以原来商定好的价格收购。

  “怎么可能呢?我们种的就是优质小麦啊!”“即使种的是良种,不按要求种也不能长出优质小麦。”企业的技术人员费力地和一个个农民解释什么是“容重”,什么是“千粒重”,不符合这些标准的不算优质麦子。最后,农民同意根据麦子质量的不同,以每公斤高于市场5%-10%的价格销售麦子。

  因为优质小麦产量低于普通小麦,这样算下来农民收入并没有太多增长。面对这样的结局,农民对“订单”失去了应有的热情;郝来诚也始料未及,他说:“这把我们放在半坡上下不来了。”

  农户和企业各执一理在我省“小麦订单”发展的五六年里,“订单”对麦子的质量一直没有详细的要求,只指定了麦子的品种,并协议以适当的价格收购。在调查中,记者发现眉县也是如此。这就造成麦收季节,粮农与企业为了粮价会争个“脸红脖子粗”。然而,没有农民质疑过这是企业违约的行为,双方也一直没有进一步完善合同内容。

  今年8月初,金渠镇枣林村的粮农就在老牛面粉厂门前闹得不欢而散。原来,根据2004年签订的合同,粮农交给企业的小麦要达到容重760克左右,对千粒重等其他指标并没有要求,但粮食送到厂门口,企业又提出要达到一定标准的千粒重才肯高价收,这引起了农民的不满。

  面对这些农民,老牛面粉厂的老板牛应存无奈地说:“我也是农民出身,知道农民辛苦,可这几年我们为了多给农民点粮款,已经花了近200万元的冤枉钱。”他认为农民一家一户的种植,质量参差不齐,很难制定收购的标准,同时合同不完善,也是造成这些纠纷的一个原因。

  牛总算了这样一笔账,企业为了提高面粉的筋度,需要在普通小麦中加入适量高筋度的优质小麦,当地小麦达不到要求,他们不得不以每吨2700元的高价,从加拿大进口小麦,这无形中增加了生产成本。再加上又要以高价收购不合要求的小麦,真的有苦难言。

  企业更愿与“中介”打交道今年,老牛面粉厂从眉县秦丰种业有限公司买回2吨优质小麦。牛应存说:“买企业的小麦很方便,比和一家一户农民打交道省心,根据麦子质量我们很容易达成共识。”

  那么秦丰种业的优质小麦又是哪里来的呢?该公司的王经理说,他们的小麦也是和农民订单种植的,连片种植,统一供种,统一管理,统一取杂,统一收割。收购的时候,按市场价格每公斤增加0.1元钱给农民,卖给老牛面粉厂时,再收取相应的费用。“我们也就是充当了一个中介的角色。”王经理这样定义自己的业务。

  出现这样一个中介,县农技中心认为,这对农民增收并没有好处。郝主任说:“本来可以全部给农民的钱,现在中间加了一层环节,农民不就少收入一点吗?”存有这样观点的人不是少数。面对这些观点,王经理在接受采访时,不停地嘱托最好不提他们公司的事。

  针对这种形为,省农业厅种植业处孟令伦副处长认为:“在不违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还是让市场说话为好。”

   (陕西日报记者 林琳 王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