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辽宁日报
“农民致富,听电脑的。”这句话如今在阜新已经成为一些农民的共识。“农民不出家,专家请到家”;“当今科技就是好,种地也能用电脑”……靠老经验种地在阜新农村个别地区正走向历史。 电脑正逐渐走进当地农业生产中,成了农民致富的“金钥匙”。
农民身边来了
好“专家”
鲍淑艳是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富荣镇阳高屯村的农民。她2003年买了电脑,通过互联网查找信息,在全市率先搞起了“电脑农业”。今年7月份,鲍淑艳通过互联网准确预测到生猪市场价格回落的信息,果断停止进购仔猪,并把这个信息及时告诉同村20多个养猪大户,不但使自己一家减少损失8万多元,而且使全村姐妹避免损失30多万元。她感慨地说:“养猪用电脑,信息能抓好,真是既省钱又省力。”
阜新市民委从今年开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市部分地区实施“电脑农业”工程。这项被称为“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的工程一经实施,立即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据介绍,“智能化专家系统”工程是将农业专家的科研成果、技术经验、建议收集在一起,总结出一套种植方案,再收集地理资料、土壤情况和作物品种、病虫害等资料,从而形成一个智能化“模拟专家”系统。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可以通过它和互联网及时获取信息,如选定品种,进行合理施肥、田间管理等,同时通过互联网信息及时了解市场行情和供求变化,做到如何合理投入,实现既增产又增收。
科技撬开老脑筋
“老脑筋种地不行了,电脑专家就是好!”10月12日,记者在阜新市太平区水泉镇长哈达村采访时,村民李新民这位庄稼地里的老把式,看着用老方法和电脑农业专家系统试验的验收结果,不得不翘起大拇指:“常规种地,我5亩大棚产蔬菜顶天4万元钱;应用电脑栽培食用菌,能增加到7万多元,净增3万多元。”
当初,儿子李鹏要通过网络信息搞生产,李新民说啥都不同意,还百般阻止儿子。但是,相信科技致富的李鹏,偷偷跑到距家六七里的阜新镇上网找相关资料,研究配方,搞起食用菌和药用菌栽培。李鹏利用电脑种植的食用菌和药用菌产量和利润提高了20%以上。如今,有了“电脑农业”这个靠山,老李一家扩大生产规模,种了7个食用菌生产大棚,成了全村致富的典型。今年以来,全市已经推广了20个“电脑农业”示范点,辐射周边1000多户农民,农民增收近百万元。
改变农民老脑筋可不容易。阜新市民委专门成立了“电脑农业”推进小组。以前搞食用菌栽培,菇农喜欢随意装袋,可电脑说不,要求麦麸、米粉等要按一定比例,这下农民又不干了,觉得这样太费劲。怎么说服农民呢?他们利用电脑配方进行现场指导。如一袋平菇菌袋原来装麦麸、米粉成本需要1元钱,可是通过电脑配方,一袋节省了1角钱,而且产量提高了25%左右。农民明白了:还是电脑配方降低成本,省钱赚钱。
新型农业有待普及
长期以来,农民科学种田意识差,而高级农业技术人才又十分匮乏,极难深入农村,这些都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电脑农业专家系统因其“平民化”而成为阜新实现农业信息化的主要切入点。
阜新市民委的同志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仅以大豆为例,目前阜新绝大部分地区仍属粗放型生产种植,如果推广“电脑农业”每亩可少用种子约2公斤,化肥少施约20元。按推广10万亩的面积计算,将节省种子20万公斤,节约化肥200万元。
从对电脑望尘莫及到“电脑农业”带来的喜出望外,电脑农业专家系统示范工程让参与示范的农民们感受到了现代农业的魅力。但目前,阜新市从事“电脑农业”的农民毕竟还属少数。全面推广“电脑农业”,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还面临着许多挑战:如在农业科学的研究上,目前投入还满足不了信息技术发展要求;在信息资源开发和网络建设上,受到限制;农民科技素质低下,农业人口的教育水平还有待提高等方面的问题。
据悉,阜新市在“十一五”规划中,将大力推进“电脑农业”,让5000户农民使用电脑从事农业生产,同时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人们有理由相信,代代沿袭的传统耕作方式,将逐渐告别阜新大地。
本报记者郑有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