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农业高新 >> 内容阅读
辽宁百名农村娃走进绿色扶贫成才班 
来源:种子网           2005年10月11日   阅读:

发布: 东方青年网站 来源: 辽宁日报    不仅可以进城读书,还可以工作并在城里落户。农村贫困孩子曾经遥不可及的梦想,即将成真。     金秋9月,首届“春蕾计划——绿色扶贫成才班”开班了,来自辽宁省建昌、朝阳等贫困县的近百名学生走进了这个特殊的集体。    学生将在校学习三年,入学免交学费,由学校与企业垫付,在第二年后的实习工资中扣除,学生毕业后即可与企业签订正式劳动合同。    绿色扶贫成才班,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合理化转移作了一个新的尝试。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春蕾计划办公室主任任纪建高度评价说,这是绿色扶贫助学工程的继续与延伸,是我国教育由“应试教育”向解决“三农问题”培养新一代实际应用型人才的创新和变革,是发展职业教育和加强农民培训的一种全新的模式,也是探索城镇就业之路的一次创新。    关注:首届“春蕾计划——绿色扶贫成才班”开班    他们是不幸的,家境的贫困曾经阻止了他们求学的步伐;他们又是幸运的,在“绿色扶贫助学工程”的帮助下,他们又重新走入课堂,重树信心勾画自己人生新的蓝图。    金秋9月,我省近百名农村贫困学子走进了一个特殊的集体——“春蕾计划-绿色扶贫成才班”。    兴奋、新鲜、欣喜……一张张朴实的笑脸上,映出了孩子们内心的欢快。    辽宁省绿色扶贫工程办公室处长刘大维向记者介绍,“春蕾计划-绿色扶贫成才班”的开班是绿色扶贫助学工程的继续和延伸。它是针对绿色扶贫助学工程资助的品学兼优的应往届初中毕业生设置的,在他们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后,通过一定的职业教育,使他们迅速走上一条成才就业的道路。    “春蕾计划-绿色扶贫成才班”设在辽宁省服务学校。首届“春蕾计划-绿色扶贫成才班” 分为美容美发与形象设计、饭店服务与管理两个专业。学生主要来自建昌、朝阳等贫困县。学生将在校学习三年,入学免交学费,由学校与企业垫付,在第二年后的实习工资中扣除。学生毕业后即可与企业签订正式劳动合同。    欣喜:孩子们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人们总是喜欢一马平川,没有人喜欢坎坷,但旱冰场上的跟头却让你明白,有时候平坦的路并不好走。”这是写在“绿色扶贫成才班”教室黑板报上的智慧心语。    周贵文,来自东港市大东区的一个贫困家庭。父亲几年前去世,母亲每月的收入也仅有三四百元。“如果我念书,弟弟就不能上学了。”周贵文喃喃道。为了“照顾”弟弟,周贵文初中毕业后无奈地辍学了,把上学的机会“让”给了弟弟。即使这样,弟弟上学的费用仍是个问题,妈妈也不想让弟弟上学了,弟弟哭着哀求:“我要上学,我要上学。”后来,周贵文出外打工了。    “如果没有绿色扶贫助学工程,我可能一辈子就没什么文化了。”周贵文低声说着。当东港市妇联的工作人员通知她:“春蕾计划-绿色扶贫成才班”开班了:凡是参加“绿色扶贫助学工程”的应往届初中毕业生在校期间品学兼优、有乡镇一级贫困证明的学生均可报名参加。那一刻,周贵文兴奋极了。    周贵文如愿进了美容美发专业班,她格外珍惜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英语、语文、微机、美容化妆等课程,她科科学得认真。“老师讲课非常生动,也非常详细,生怕我们听不懂。班主任老师经常来宿舍看我们,问我们需要什么,有什么事情需要她帮忙。”说到这里,周贵文又笑了。    现在,周贵文已经和班里的同学非常熟了,大家一起学习,一起运动,她又找回了学生时代的美好感觉。    李文华来自铁岭市昌图县的一个偏僻农村,母亲患有心脏病等多种疾病,不能干体力活,妹妹上小学一年级,父亲靠种田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辍学在家三年多了,开始时在家里做做饭,收拾收拾家务。”但是,学习成绩一向优秀的她并不甘于这种生活,后来她被聘到村幼儿园当老师。“当老师时,我更加感到知识的重要,当时我就幻想着,如果有机会再上学该多好啊!”“真的很幸运,我的幻想如今变成了现实,当县妇联的阿姨告诉我这个消息时,我兴奋极了。我要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勤奋学习,将来不仅为家庭、也为国家做出贡献。”    一张张朴实的笑脸,一阵阵欢快的笑声,记者感受到了孩子们在新环境里生活的快乐。    正如9月26日“春蕾计划-绿色扶贫成才班”开班典礼上王娜同学吐露的心声:“我们出自寒门,在省城上学曾经是我们一个遥不可及的梦;落后的物质文明锁住了我们放飞理想的翅膀;我们的家中还有体弱多病的父母和渴望上学的兄弟姐妹,面对他们无助的眼神,我们曾经想过放弃,甚至停止了求学的步伐。就在我们无助的时候,是‘绿色扶贫助学工程‘’帮助我们完成了初中学业,一棵棵茁壮成长的蓖麻,就像是一粒粒希望的种子,点燃了我们重生的渴望,使我们拥有了与同龄孩子一样受教育的机会,灿烂的未来似乎在向我们招手;然而,初中学业的完成,并没有满足我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新生活的向往。但是,贫困的生活现实又一次桎梏住我们放飞希望的翅膀,就在我们彷徨无助的时候,又是‘绿色扶贫助学工程‘’的成才班向我们伸出了援助的手,我们是幸运儿。”    影响:开发式扶贫曾改变了许多孩子的命运    省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会有份调查,在贫困农村,约有20%的学生因学杂费而存在读书难的问题。刘大维动情地对记者说:“这些孩子正是未来农村的当家人,是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啊!”    在深入农村的调研中,有件事对刘大维的触动最大。一次他们下乡调研时,问一个上学有困难的学生:“去年的学费哪儿来的?”孩子回答:“借的。”刘大维又问:“今年没有人借怎么办?”孩子回答:“靠你们这些好心人给呗。”听到这,刘大维很震惊。    “贫困家庭困难的理由不同,但是家庭困难确实影响了学校教学和学生的正常学习。让贫困家庭的学生与正常家庭的学生享有一样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扶贫刻不容缓。但是,单纯依靠政府出资输血式的扶贫,仍然无法解决众多孩子上学难问题。教育扶贫工作亟待走出一条符合当地实际,救赈式与开发式相结合,将农村科技、教育文化、人才培养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加快贫困地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刘大维说。    刘大维讲到了“绿色扶贫助学工程”。省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会经过大量调研,决定以种植蓖麻为切入点,开展“绿色扶贫助学工程”。所谓“绿色扶贫助学工程”,是指以种植蓖麻为代表的高产、高效作物为主要内容,组织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生通过试种新品种,并与相关部门签订订单农业合同的形式,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资助贫困生就学的一种开发式扶贫助学活动。    2002年,“绿色扶贫助学工程”在法库县率先发起,收到了初步成效。各学校采用了集中种植和分散种植相结合的办法,通过劳动技能课向学生讲解种植知识,让学生科学种植,规范管理。全县18所学校的贫困学生种植了近20万株蓖麻,其中卖给省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会“帮农中心”的就达3。9万公斤,收入近10万元。2003年,省政府又拿出20万元扶贫资金,“绿色扶贫助学工程”扩展到省内7个省级贫困县、38个乡、42所学校,13480名学生从中受益。2004年又扩大到12个县、21300名学生。    开发式扶贫给贫困孩子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呢?刘大维给记者拿出了一大摞信件,有孩子写的,也有家长写的。建昌县一位贫困学生动情地说:“我生在大山里,长在大山里,是个地地道道的山里娃。小时候,就有个梦想,憧憬自己有一天走出这大山,到大山外面去闯世界。但是,我的家庭两年前却令我不敢有这个奢望。奶奶已七十多岁,父母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家里唯一的收入就是种田。春天,他们满怀希望,将-颗颗饱满的种子播在地里,但是由于地薄、天旱,秋天的收获,常常令人失望,即使是一个学年几百元的书杂费,对于一个贫瘠土地上的农民家庭来说也是一个天文数字。2004年春天,省绿色扶贫助学工程给我,给我们建昌县和我同命运的孩子们送来了福音和希望……当秋天我收获了300斤蓖麻果实,我多么高兴啊!这笔收入解决了我上学的所有花销。奶奶高兴,爸妈高兴,老师高兴,我更高兴,因为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成功,顿时,我有一种成就感,觉得自己很能干,很了不起。虽然,曾经有过委屈,有过抱怨,流过汗水和泪水,但现在我品尝到了收获的快乐。”    朝阳县胜利乡亿达希望小学六年级学生丛林说:“是绿色扶贫,使我坚定了克服家庭困难的信心,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我是绿色扶贫的受益者。”“从我记事时起,就感受到因家庭贫困而带来的种种不利,那时我不明白,为什么每次向爸爸要学费时,都要拖了好几天呢?渐渐地长大了,我才明白,家庭贫困使我无法与有钱人家的孩子相比。我的家庭人口结构比较特殊。上有八十一岁的奶奶;还有一个从小就残疾的哥哥,现已二十五岁,不能劳动;爸爸也只有一只健康的手。全家人只能围着那少得可怜的土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家里的一切开支就靠那点地的收入,当然也包括我的学习费用。前几年,姐姐就是因为家里没钱,只读到初中二年就被迫辍学了。我知道,我上学读书的机会是多么的不易,我暗暗发誓,我-定要把握机会,好好学习,将来让父母过上好日子,父母也把希望寄托在我身上。爸爸常说,咱家虽穷了点儿,但这是暂时的,只要你好好读书,就是砸锅卖铁也供你,你姐姐已经亏了。每次我听了以后,心里都是酸酸的。2004年春开学后不久,老师告诉了我们一个好消息,省绿色扶贫助学办公室在我们贫困乡实施绿色扶贫助学活动,无偿提供蓖麻种子、化肥和技术指导资料,并且保证回收。听到这消息,我第一个报了名……种子领回家了,爸爸帮我选了一块空地,按着从老师那学到的方法,细心地把蓖麻种子埋进土里。春天是播种的季节,而我播种下的更是一份希望。浇水、除草、施肥、辛勤的汗水滴在了蓖麻地上。在劳动中,我体会到了父母的艰辛,更读懂了爸爸那黑瘦的脸和那深深的皱纹。我越加努力了,放学后,星期天,节假日,从家里到蓖麻地不知往返了多少次。我还和老师走访了我的同学,观看了他们的蓖麻田,同他们交流经验和体会,从中又使我学到了许多课本中没有的知识。”    朝阳县贫困学生贾晶晶,家庭人口多,父母有病,交不起学费。2004年她参与“绿色扶贫助学工程”,种了半斤种子,收蓖麻220斤,收入363元,一年挣出一年半的学杂费。建昌县黑山科中学2004年500名学生参与“绿色扶贫助学工程”,人均成活290棵,收获蓖麻子174斤,平均获利313.2元,基本上解决了上学费用。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甘招中心校学生夏晓丽,爸爸去世,母亲带着小妹妹改嫁,家中只剩下年近八旬的老奶奶。为了支撑这个支离破碎的家,夏晓丽被迫辍学。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她重新回到了校园参加“绿色扶贫助学工程”,利用房前屋后、田头坝沿种了半亩蓖麻,秋后收了200斤,收入300余元。“绿色扶贫助学工程”使她看到了求学希望,鼓起了生活的信心,也使她成了众多同学中的强者。她担任学校少先队的大队长,统考成绩由全乡的第37名跃居榜首,超出第二名125分。    追溯:绿色扶贫成才班的诞生始末      辽宁省服务学校副校长吴晓昕对记者讲,我们接过“春蕾计划--绿色扶贫助学工程”的接力棒,目的就是通过扶贫助学引导贫困孩子经过在职业学校的学习,树立自强自立、诚信、勤奋的精神,掌握一至两门的专业技能,提高他们的生存和发展能力,着力引导成才班的学生逐步走上自立自强的成才就业之路,改变他们的命运和他们家庭的生存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