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国内综合 >> 内容阅读
改革激活高原特色农业
来源:互联网   2008年10月30日   阅读:

改革开放30年,说变化,最大的是农村,说发展,最快的是农业,说改变,最深的是农民: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业发展快速推进,农民生活日新月异。“高寒冷凉”、“订单种植”、“一村一品”、“良种工程”、“新型农民”、“集约化经营”……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州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名词、引入的新理念、创新的新模式,特别是现代农业的稳步推进,铸造了具有海北特色的新型农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州改变“一大二公”的生产经营模式,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激活了经济活力。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党的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使农村面貌焕发新气象。我州坚持“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发挥特色优势,调整种植结构,提升科技含量,加强科研开发,培养新型农民。这一时期,是我州农村经济增速最快,种植结构调整力度最大,农民生活显著改善的阶段,农村经济实现了阶梯式、跳跃式发展。
30年探索,30年尝试。我州在探索、尝试中改造种植业、提升种植业。现代农业为我州种植业提供了方向,相信不久的将来,一个高度科学化、高度商品化、高度集约化、高度产业化的现代农业体系在海北肥沃的土地上“开花结果”。
综合设施增强发展后劲
“靠天吃饭”到“设施农业”,可以说是我州农业30年来的转变过程。这一转变的内因,是农业综合设施的改善和加强。
改革开放以来,为打破靠天吃饭的不良局面,提升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我州以先进的物质装备和良好的设施条件改造传统农业,提高种植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以农业综合开发为主,加快农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了土地复垦平整、节水灌溉、防洪及排水、高炮防雹增雨作业点、日光节能温室、育肥棚、农村沼气池、青稞基地等建设项目,机翻、机耕、机收三大作业面积逐年扩大,节水灌溉、防雹增雨作业覆盖面逐步提高,综合设施明显加强,种植效益大幅提升。
到2007年,全州共有农用机械17002台,总动力达到222926千瓦小时。其中农业耕作机械227台、动力12083千瓦小时,分别占农业机械总台数、总动力的1.34%和5.42%;农用灌溉机械65台、动力1328千瓦小时,分别占农业机械总台数、总动力的0.38%和0.6%;收获机械578台、动力14595千瓦小时,分别占农业机械总台数、总动力的3.4%和6.55%。当年机耕、机播、机收面积分别达到62.8万亩、57.3万亩和35.1万亩,分别占总播种面积的79.7%、72.8%和44.6%。农业机械的推广,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有力推进了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
调整优化改变种植结构
调整结构、培育特色,不变的理念、坚持的战略。30年来,我州由粮油二元传统种植结构,实现了粮油草经多元共同发展,尤其培育形成的特色产业,显现我州高原特色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州确立“调整种养结构,大力推进农区畜牧业发展;调整种植区域布局,大力发展冷凉特色种植业;调整劳动力结构,加快发展劳务经济的主攻方向”的发展战略,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粮油草经比重达到25.3∶50.8∶23∶0.9。大力推广农作物优良品种,一批优质、高产、耐寒、耐旱的良种作物逐步普及到了全州宜农地区。粮食、油料单产分别达到234公斤和113公斤,比1978年的117公斤、49公斤分别增长1倍和130.6%。粮油总产量分别达到46651吨和45194吨,由于种植业结构调整,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粮食总产量比1978年下降0.87%,油料总产量比1978年的14393吨增长2.14倍,年均增长4%。门源盆地形成了以青稞为主的商品生产基地。
与此同时,我州充分利用农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全州农区养殖量达到65万头只,养殖业收入突破亿元,农区养殖业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达到60%。农区畜牧业已成为我州农牧民仅次于种植业的第二大创收产业。
“科技兴农”让农民科学种田
科技水平的高低决定着现代农业建设进程的快慢。我州历来重视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州在优良品种选育、新技术的研发等方面进行了大胆而颇具成果的尝试。
以粮油良种统供为重点,大力实施“种子工程”,为农业稳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科技支撑。在原有北青系列青稞品种的基础上,成功培育出北青7号青稞新品种,解决了青稞品质抗逆性差等问题。加大了青稞良种、杂交油菜、小油菜制种建设,2007年建成优质青稞、油菜制种基地1.21万亩,饲草料基地17.02万亩,特色作物订单面积1084亩。全州农业新技术推广面积不断扩大,粮油良种化程度达到97%,培育的“北青系列”8个青稞品种先后在甘肃、四川、云南、西藏等地推广种植,面积达412万亩,新增产值达3.13亿元。4个“油菜品种”推广面积达30万亩,特别是“北油1号”填补了国内0℃地区种植空白。大力推广分层施肥条播、暖棚蔬菜、旱作农业、地膜覆盖等技术,建成示范田2万亩,测土配方施肥5万亩。先后从澳大利亚、新西兰引进陶赛特、萨福克、波德代等优良品种,采取胚胎移植、人工授精等技术,进行科学开发,开展农区杂交改良,发展农区畜牧业。
以开发技能型人才为主线,把农村实用技术、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的“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创业培训工程、“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作为增长群众致富技能、提高劳务组织化程度、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有针对性地举办技术培训,努力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进一步把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劳动力转移和输出使农牧民的非农经济收入比例逐年加大,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由过去单纯的农牧业收入转变为农、牧、工、商、副、劳共同发展。2007年,全州培训农牧民9370人次,输出劳务5.06万人次,创收1.19亿元。农牧业专业协会发展到32个,经纪人队伍进一步壮大。
“立草为业”产生双重效应
农牧结合,为养而种、以种促养的生产模式,是我州在改革推进中,坚持“立草为业、强化基础”方针,坚持保护天然草场与建立饲草料基地并举,大力发展草产业,转变生产方式,构建大农业格局所探索出的一条农业与牧业产值双赢,农民与牧民收入双增的捷径。
一方面,加大天然草场保护和合理利用,以草地围栏、草场改良、鼠虫害防治、农业综合开发草原建设项目等,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草原综合治理,使保护和合理利用天然草场并举,提高草场产值。按照以草定畜,确定单位草场载畜量,防止掠夺式经营。进一步完善草场承包责任制,实现草场的合理利用。通过节水灌溉,实施补播,种植饲草,防止草场退化、沙化。一方面建立饲草料基地,鼓励牧民在限定的范围内开展“圈窝种草”,支持农民种植饲草料发展舍饲畜牧业,带动农区畜牧业的发展。现在农牧户中有了几亩、几十亩乃至上百亩人工种植的草场。为了实现农牧结合、农牧互补,农民与牧民“双赢”,并安排支农资金在全州扩大种植加拿大燕麦与箭舌豌豆混播高产人工饲草地。随着育肥贩运业、农区畜牧业的不断发展,我州各地种植优质饲草料地规模逐步扩大,积极性空前高涨,2007年全州饲草料基地面积20万亩左右。
草产业的发展,打破了过去种植业与养殖业各自为阵、各行其事的局面,产生了农牧互动的双重效应,带动了牛羊育肥贩运业和农区畜牧业的蓬勃发展,突出了畜牧业在农业中的主导地位。高产人工饲草推广种植改变了传统饲草单播种植模式,对提高饲草品质、改善草地生态、实现畜牧业集约化经营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