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金融网
近两年来农信社发展突飞猛进,贷款业务以年均20%的速度递增,不良贷款存量通过地方党政、公检法等部门协助清收,其比例明显下降,部分农信社开始逐渐盈利。但随着贷款增量的增加和不良贷款存量清收效果逐渐的下降等原因,农信社的“促降”工作任务仍十分艰巨。
当前农信社新增贷款存在的风险隐患
一是借款人钻农信社开展优质服务和管理上的空子,不断贷款而增大风险。部分没有正当职业,非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借款人,借农信社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开展便民贷款等金融服务之机,以种养或从事某种经营为借口申请贷款,信贷员调查不深入、流于形式,仅凭一张身份证就能贷款1—3万元。钱容易贷花起来更大方,获贷款后不是认真去生产或经营,而是挪作他用,任意挥霍,贷款到期无法归还本息。但为了显示其守信用,为下次骗取更大额度的贷款想方设法,不惜重金借来高利贷清偿到期贷款,之后再申请借到比上次更大额度的贷款。就这样周而复始,屡借得手,效仿之人日益增多,不仅给借款人造成较大的经济负担,也给高利贷者开了方便之门,更重要的是掩盖了贷款形态的真实性,加大了信贷管理难度,隐藏较大风险。
二是联社适度下放贷款审批权限成了基层信贷员调节贷款正常与不良的“上方宝剑”,贷款风险被掩盖。联社在加大信贷管理力度的同时,不断创新信贷支农机制,按市场经济要求搞好服务,减少环节,及时解决生产和经营者的资金所需,联社由原来核定基层社信用贷款1万元的审批权放宽到2—3万元。这一举措对贷户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农贷涉及千家万户,生产经营不一,管理难度大,加上“农”字露天工厂,自然灾害频繁,而按信贷管理要求,包放、包收、包效益和到期收回率达96%以上。从客观上说,如真实反映是难达标的,大部分借款人都不能按期归还贷款。所以,信贷员为不拖全社后腿,又能确保考核工资足额进袋,只好提前做借款人工作,要求借款人不论采取什么办法一定搞到钱来先还后借,信贷员为调动借款人筹钱归还积极性,把下次贷款合同签了、借据立了,甚至比前次贷款都在增加额度,皆大欢喜。凡信贷员权限内自己消化,超权限得找分社负责人、信贷副主任、主任批,为不影响本社进度,大家也心照不宣照办了。只要贷款规模不紧缩和审批权限年年增,3—5年甚至长期不会出现新的不良贷款。
三是信贷岗位的“固化”容易造成和累积道德风险。从过去的金融机构林立、竞争激烈的年代,到现在国有商行大量撤离农村,留给农信社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农信社驻村信贷员大都是本地人,熟识情况,能吸收更多存款,其多数至今岗位不变,多则20年少则10多年,管辖2—3个村,手中掌管几百万存贷款余额。由于长期接触,建立了相当感情基础,甚至产生或勾结某些利益关系,有些信贷员就通过化整为零、跨区放贷、一户多贷或多户贷款一人用等人情贷款等办法发放贷款,并认为农民群众有求于我、无东西不办事、有东西好办事、甚至乱办事。而在农民心目中,信贷员就是财神爷,得罪不得,其所作所为,看不过眼也不能说。所以很多岗位不调整是发现不了问题的,一经调动问题就暴露,从近年来通报的案件看,此类信贷员不在少数。
农信社新增贷款风险防范措施
一是以人为本加强信贷员队伍建设。抓好理论学习,提高理论政策水平;加强思想、法制、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技能培训,积极开展信贷调查、分析、论证、评估等活动,提高信贷管理水平,认真贯彻执行《贷款通则》和有关信贷管理办法。
二是加强信贷的预测、监控和检查。一方面是实施区域条块管理,联社有针对性、轮流停止某区域一段时期放贷,其贷款质量好否即可暴露;另一方面不但要从账面上去稽查,还要有针对性地深入村户调查;采取严明的奖罚措施,对信贷管理好的给予奖励,推广交流经验做法,对有问题的对照信贷管理办法有关条款从严处罚,全辖通报。
三是加强诚信宣传,规范民间借贷。农信社要充分利用在基层贴近农民的优势广泛宣传营造诚信氛围,建立为农服务支持体系,帮助他们搞好生产和经营,免受高利贷盘剥;建立检举揭发制度,发动群众积极检举揭发放高利贷者和农信社“三违”人员,配合公检法打击高利贷和信贷不法行为,维护好农村良好的金融秩序,促进农村经济和农村合作事业的发展。
来源:中国金融网 作者:毛作兴 责任编辑:xiang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