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位置:天鸿种子网 >> 资讯频道 >> 国内综合 >> 内容阅读
40年后战友相聚格外亲 军垦老战友昨举行联欢会
来源:种子网           2005年10月08日   阅读:

青岛新闻网 青岛早报 “老哥、弟弟、妹妹们,亲人们,我可想死你们啦!”昨日下午2时许,当赶到人民大会堂欢聚的近2000名军垦老战士,听到40年前曾任青海农建师宣传队队长的王广訇滚烫的话语时,掌声、欢呼声和发自心底的热泪交融在一起,拉开了“我们一起走过———纪念赴青海生产建设兵团40周年联欢会”的帷幕。 “打飞的”从美国来相聚 “40年的人生,我们一同走过,在那同甘共苦的蹉跎岁月中,充满着苦辣酸甜,无论是我曾经爱过、恨过的人,如今相见都格外亲……”舞台上,专程从美国“打飞的”归来团聚的李振芳含着热泪,向老战友们道出了“掏心窝”的话。 “1966年4月1日,我刚从青岛10中毕业,带着16岁的少女梦,与年轻的战友们奔向青海的戈壁滩,虽然那时没有小说看,没有收音机听,文化生活几乎为零,但我并不觉得苦……”李振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在青海生活了11年,在美国生活了24年,刻在我心坎上的戈壁滩永远成为‘昨天’。在美国,每天忙完工作,夜深人静之际我想到最多的事儿就是难以割舍的兵团生活。一句话:对战友的那份感情,到死也无法改变。” 哈达代表故乡父老心 舞台上,来自格尔木的17名演员表演的《走出大山》等舞蹈节目,仿佛让老战友们又触摸到了青海的戈壁难。“我们得到这场联欢会的消息后,专门组队前来表演祝贺,这既代表着格尔木市委市政府和父老乡亲一片真情,又代表着我和爸爸的一片心意!”格尔木市文化馆馆长王强向记者透露,他的爸爸就是当年的农建三团团长王景海。格尔木的演员们献上了来自青岛知青第二故乡的哈达。 老战友啊,我在这里 在人民大会堂内,当年从12中毕业的付俊声与从13中毕业的李桂芳相视良久,终于情不自禁地呼出了对方的名字,这就是当年那张富有青春活力的脸啊…… 联欢会结束后,家住浮山后的刘振荣和王美华,高高举起写着“青海实验站”的牌子,寻找失散多年的战友,这对在青海相爱成家的夫妻,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才相继回到青岛安家。 新老入场券见证历史 当年从22中毕业的老战士鞠延芳,昨日拿着当年青岛欢送支边战士时的入场券和录取通知书,提前两小时来到人民大会堂。记者看到,这张入场券上写的入场时间为1965年10月6日上午7时半。“40年前,我从这里出发;没想到40年后,又能与战友们在‘老地方’见面。” 在现场拍摄影像资料的市档案馆有关负责人,获悉鞠延芳收藏了40年前支边“入场券”和《录取通知书》后,当场决定永久收藏这两件“古董”。 本版撰稿摄影记者潘修雷徐崇德 相关链接 4000知青支边青海 1965年10月8日,首批支边的800名青岛青年离青奔赴格尔木,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十二师的军垦战士。1966年4月1日、4月7日、4月15日、4月22日,第二至五批支边青年分别踏上征程。累计4000名青岛知青抵达青海后,分别编入一、二、三团和工程团,驻扎在格尔木、小岛、河西、托拉海、河东、大格勒、马海等地。1976年,生产建设兵团划归地方,青海农建十二师改称为“青海省格尔木农场总场”。1980年至1983年,支边青年陆续返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