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志辉 田 湘 来源:团结报
近年来, 吉首市着力搭建四大平台———规划平台、政策平台、措施平台、服务平台,大力实施产业化经营战略,千方百计地培植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农民增收的步伐。
注重规划“平台”
该市坚持以市场为指导,以经济效益为目标,科学规划,选准主导产业。近年来,该市确定了10万亩 柑、万亩优质小水果、万亩猕猴桃、万亩花卉苗木、万亩无公害蔬菜、万亩中药材、万亩优质稻、万亩金秋梨、万亩楠竹、万亩牧草等“十个万亩工程”和20万头生猪、10万只山羊、100万羽家禽等一批科技含量高、集约化经营的生态基地建设的发展规划,初步确定了林果、畜牧、高效经作三大产业的发展方向,为全市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规模农业的转变奠定了良好基础。
该市打破行政区界,突出条带经济的发展,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多途径培植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特别是将山区结构调整纳入规划重点,变资源优势为调整优势,从依靠单一的粮食生产转向种养并举、粮经齐抓、产销一体的经济发展新路子,拓宽了农民发展产业,开辟了稳定增收的渠道。
突出政策“平台”
该市在组织搞好规划的同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一是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 柑产业开发的意见》、《关于鼓励农村信贷扶贫支持特色支柱产业开发的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等一系列相关文件,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二是在资金扶持上,每年都拿出财政收入的5%用于支持农业。仅去年,财政支农资金就投入1200余万元。三是金融支农,每年用于支持农业的资金达5亿元以上,仅农村信用联社去年就发放各类农业贷款2亿多元。四是用地政策,在保证不违反国家以及省有关土地政策的前提下,优先为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用地办理一切手续,同时提供一切水、电、路服务。
强化措施“平台”
该市确定了“围绕一个中心(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突出一条主线(农业结构调整),抓好两个重点(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重点工程),推进三个转变(农业发展观念、投入观念、服务观念)”的工作思路并开展了扎实有效地工作。
一是创办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展示给农民。先后在马颈坳镇、吉首乡、丹青镇、社塘坡乡、河溪镇等乡镇建立林果、生猪、波尔羊、优质水产品等各类示范基地25个,示范面积2万多亩,推广新技术、新品种30多项,为农民自觉进行结构调整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二是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调整产业结构,建立产业基地。如以老爹农业科技公司为龙头,全市建设1万亩猕猴桃基地并带动全州发展猕猴桃7万亩;以华立(吉首)制药公司为龙头,开发青蒿1.2万亩;以湘西亿事达公司为龙头,在丹青片区、太平乡建成万亩绿色 柑基地。在全市范围内形成“城郊区种菜,矮坡和公路两边种果,草茂荒山养牛羊,偏远村寨种烟”的区域经济带。
营造服务“平台”
该市积极探索并建立了农业一体化服务的政府管理运行机制,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的协调服务体系。该市从制度建设入手,为农业产业发展构筑了较好的政策环境、经营环境和法制环境。在政策环境上,制定了贷款贴息政策等一系列优惠政策、重点扶持政策;在经营环境上,加强职能部门的协调,切实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支持扶持力度和经济环境的综合治理力度;在法制环境上,运用法律法规保护经营者的正当权益,依法保护龙头企业、经营者自主经营,为它们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吉首市的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工作经过几年辛勤努力,结出了累累硕果。
编辑:中国湘西网